投入逐步加码,医疗中枢逐步下沉,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将逐渐普及,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整体需求规模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
2010年,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1.58 亿元,我们预计,2015年我国生化试剂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CAGR将达到15%左右。 免疫诊断: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待测物质与其相对应物质之间专一特异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选择性诊断方法,常通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实现检测,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反应信号增强检测的灵敏度(标记物有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主要对体内小分子蛋白、激素、脂肪酸、药物等物质进行检验,常用于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孕检、血型抗原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 酶联免疫标记物为酶,常用来检测某一抗原或抗体。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
目前,我国免疫诊断市场呈现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并存的局面。酶联免疫技术成熟,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二甲和三乙医院有着广阔的市场,国内厂商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销售,占据着较高份额。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的试剂及仪器大多由国际巨头提供,国产高性价比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尚处于推广期,仅占约4%的份额,主要厂商有北京新产业、北京倍爱康、北京泰格科信、北京科美、郑州安图、厦门波生等。
我们认为,化学发光有望逐步完成对酶联免疫的替代,原因如下:
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要: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满足医院的检验质量要求。
医院抬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我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如化学发光仪等高端诊断产品。
医院保障收入的需要:在医药控费的背景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面临转型,新的增收渠道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理想的增收手段,且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同样的检验项目,化学发光比普通酶联的收费要高1-3倍,医院自然更倾向于使用。
这一替代进程在三甲以下医院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其大多采用酶联免疫诊断,检测效率和效果已不相协调,面对优质患者相对不足的状况,购买新的设备,缩短检查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另一方面,三甲以下医院资金实力不足,地方政府补贴也相对较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将更契合其实际需要,拓展空间十分广阔。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
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较为精准;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
DNA测序技术共经历了三代,自第二代诞生后,基因测序产业发展提速,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容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45亿美元,6年CAGR为33.52%。随着技术的推广与设备的普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无创产检是未来新生婴儿重要的个体化医学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查则是更为直接的个体化诊断措施。 A股相关上市公司介绍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上市公司标的有传统龙头企业科华生物、利德曼、达安基因;近期上市的如迪瑞医疗、九强生物、迈克生物、润达医疗、美康生物等。其中达安基因、美康生物拥有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万孚生物则在POCT方面有较大优势。
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 主要逻辑:1)立足宁波,放眼全国的IVD民营新秀 2)生化优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3)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的“小迪安”
公司立足宁波,致力于体外诊断产品(试剂、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2014年收入5.98亿元,其中试剂、仪器、实验室收入分别占比74.56%、14.35%、10.31%。公司股权结构清晰,董事长邹炳德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60.85%,股权集中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公司未来将继续布局IVD诊断试剂、设备与第三方实验室,在广度及深度上积极谋求全产业链整合。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崛起中的朝阳行业(体外诊断) - 图文 (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