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资料。
地裂缝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包括:场地裂缝发育的规模、特征和分布范围,分析形成裂缝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产生裂缝的诱发因素。
泥石流资料的调查和收集主要内容有工程场地及上游沟谷、邻近沟谷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和地下水活动情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查明形成区断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
1.2.3 掌握地表断层影响分析所需的资料内容
答:地表断层的影响分析所需要知道:近地表断层的分布、产状、活动性质、断层带宽度、位错量及覆盖层厚度等资料。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规定 1.3 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
3.1 掌握岩土剪切波速测量的要求与方法;
答:岩土剪切波速测量要求原位测试;测量方法主要有:检层法、交孔法、表面波法等。
现场波速测试要求:测量间距不应大于2m,在地层分界面附近应加密测点,以便得到较合理的波速剖面。 1.3.2 熟悉土动力试验的测试要求和内容
答:土动力试验要求测试土体动剪切模量比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以及阻尼比与动剪切应变关系曲线。实验时应该出实验数据与回归曲线的标准差,以说明数据的离散性。
6
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内容:应进行分层岩土剪切波速的原位测量和密度的测定;应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前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前应变关系曲线。I级工作应对各层土样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对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 1.3.3 了解土动力试验方法和适用范围
答:共振柱试验在共振试验仪器上进行,适用于剪切应变较小的情况(约为10-4—10-6量级)。试验所用土样一般为直径3.91cm,高8cm的圆柱体,下端固定于仪器底座,上端为自由状态。试样顶端装臵激振器和监测器,相当于附加一个质量块于土柱端,它们通过线路与外部激振仪、微机操控和数据处理系统相连通。土样安装妥当后,放下筒形外罩予以密封,然后充气施加指定的围压使其充分固结后开始做扭剪试验。
动三轴试验在动三轴仪上进行,它适用于剪应变幅较大的情况(约为10-2
—10-3量级)。所用试样与共振柱试验相同。在制备好的试样上施加预定的各向等 压进行固结。然后选择施加的动荷,在不排水条件下开机振动,遵照动三轴试验步骤进行试验,测记应力、变形和孔压,直至预定振次(如10次)时,停机拆样。
1.3.4 掌握考虑竖向地震反应时力学性能测定的工作要求与内容
答: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
二、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考试目的:
7
主要考察从业人员对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技术方法,以及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收集、衰减模型建立和适用性分析等问题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
2.1 掌握地震烈度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答:(1)收集区域及邻区的等震线图或地震烈度资料:收集区域及邻区等震线或地震烈度资料主要用于建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以及用于论述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与合理性。在收集地震烈度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地震烈度资料有两类,一类是等震线资料,另一类是原始烈度点资料。在研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时,应正确理解这两类资料。按照等震线求得的烈度衰减关系一般为烈度外包线衰减关系。
B)正确理解“区域及邻区”的概念。这里的区域指地震构造上的划分。之所以将收集的区域扩大到邻区,是因为区域范围内的地震样本较少,不足以稳定地用经验方法求得衰减关系,因此将收集资料的范围扩大到与本区有相似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的邻区是必要的。
C)在收集地震烈度资料时,要选用国家正式出版物、地震考察报告等权威性资料。
2.2 掌握强震动观测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答:收集区域及邻区强震动观测资料主要用于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和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收集强震动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强震资料的完整性。完整的强震记录资料应包括地震资料(时空强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等)、台站位臵与场地条件资料、强震仪仪器特性、校正记录所用的滤波器特性等。
B)注意强震资料的适用范围。由于模拟式强震仪特别是早期强震仪的
8
仪器特性较差,这类强震记录通常存在丢头现象、记录长周期地震动的能力不强、动态范围较小等问题,它们可使用的周期范围很窄,因此,对于近年来数字式强震仪的强震记录的收集和使用。
C)由于国内强震记录较少,因此要注意收集与所研究区域有相似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和场地条件特征的国外一些地区的强震记录,用于求取地震动衰减关系,或对所确定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适用性分析。 2.3 掌握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建立的要求
答:(1)在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中,应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高频分量在大震级和近距离的饱和特性。
可以反映近场大震饱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一般采用如下形式: lg(Y)?C1?C2M?C3M2?C4lg[R?R0(M)]?C7R?? 其中R0(M)?C5exp(C6M)
式中Y为地震动峰值或不同周期的反应谱值;M为震级;R为距离;当
Y为反应谱时各系数Ci(i?1,2,...,7)为周期的函数;?为回归分析的误差项。
(2)具有足够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应采用统计回归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应分析样本量的充足性及震级距离分布的合理性。
(3)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可采用转换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其方法为先得到本区的烈度衰减关系,然后利用参考区的地震烈度与强地震动观测资料得到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将烈度转换为地震动,从而得到本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在用转换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本区与参考区的地震烈度应按同一原则确定。 B)地震动衰减关系换算结果的标准差。
(4)应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I级工作应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
9
2.4 掌握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取与适用性分析的原则
答:(1)第一个要重视的问题是,要充分认识、理解不同衰减关系的背景、假定及其优点,从而选择合理的适用关系,不能本末倒臵,先对结果有一个数值上的要求,从而选择可以给出需结果的衰减关系。即使自己的认识或预期的结果是合理的,也应逐一检讨工作中每一重要步骤的合理性,而不能认定用衰减关系去调整出自己的需要的结果。如一地区的烈度估计是Ⅷ度,就去选择一个峰值加速度衰减,使它能给出0.25g的加速度值,以便与地震烈度表Ⅷ度为0.25g的规定相符合,或者首先在自己心中定下了一个目标,然后力求选择可能满足此要求的烈度与峰值加速度的衰减关系。
选择衰减关系时,首先应该先对手边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特别要注意对给定场地起主要是近震、中等距离或远距离的地震和主要震级段,是一般工程、超高层、特大跨度的桥梁或特别很重要的工程如核电厂或长江三峡大坝,要针对这些具体特点选择适当的衰减关系。对于特别重大的工程,要特别注意衰减关系及其标准差,要考虑是否选用保守的(平均值+标准差)的估计;对于震中区附近场地的峰值加速度估计,要选择能体现震中区峰值加速度饱和的衰减关系,假若震级很大,还要考虑震中区峰值加速度随震级饱和以及几何衰减项的影响;对于柔性结构(如超高层及特大跨度的桥梁),尤其是位于柔软地基上,而且又存在远震大震威胁时,要特别注意反应谱的长周期部分,一般要进行特别研究,这时,一般的反应谱衰减关系已不适用。
(2)对于近震中处的衰减关系,要特别慎重,对于高频地震动,如加速度,要注意到两种饱和现象,即:①在近震中区,随着震中距的减小(如小震趋近于5Km左右、大震趋近于20Km左右之后),加速度峰值可能不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②在近震中区,随着震级的加大,如在震级接近7或7.5之后,震中附近的加速度峰值可能也不随震级的加大而增大。对于速度峰值
1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安评考试大纲(工程场地专业)解释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