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视角
【摘 要】近年来,女大学生失联、失踪等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视角,从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着手,应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揭示安全事故现象背后的种种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举措,对于强化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内外大量理论、实证研究都显示,社会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提供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1]。但也由于所涉领域极为广泛,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给女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大学校园日趋社会化带来了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增加了大学生的生活安全的危险系数,尤其是女大学生遇害案件在校园内外时有发生(表1),也暴露了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而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应是现代高等教育对女性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表1 近两年女大学生安全案件 时 间 地点 事件
2014年9月13日 临沂 女大学生见网友,被拘禁7个月沦为性奴
2014年10月5日 东莞 女大学生探亲赤身裸体惨死出租屋
2015年8月9日 北京 女大学生周某被证实被同校学生因强奸未遂将其杀害
2015年9月11号…… 山西…… 女大学生参加老乡聚会被老乡下药、性侵和拍摄裸照……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研究是在充分搜集国内相关资料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女大学生有关于学校家庭教育、网络、社会的社会网络关系视角出发对于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设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作为线上调查问卷平台发往全国各地高校的女大学生。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我们还实地前往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多所大学放发和回收问卷。问卷采取随机抽样发放,共投放1000份问卷,实际回收1000份,其中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990份,有效率为99%。
一、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现今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状况为:安全意识的缺乏和微弱,防范意识低下,应对能力不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尤其因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安全事件,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聚焦点,女大学生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弱成为关键。
通过关于知识安全方面的统计,我们发现仅有6.06%的女大学生有主动了解安全知识的意识,大部分女大学生选择被动留
意,甚至还有3.03%的女大学生完全无视。而且,在翻阅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事件中,发现不法分子在发放传单,免费赠品等中添加特殊药物,能够使人短时间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在针对女大学生对该行为的接受程度的问卷调查中仅有9.90%的女大学生会完全回避这类风险,竟然存在17.58%的同学从未考虑过这些潜在的危险,这些都说明了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的薄弱。
远超半数的女大学生在对关系较近者的信任层次统计数据中选择无保留的对待她所信任的人,而我们统计发现不低于50%的案件都源于施害方利用女大学生的信任;69.09%女大学生相信同道中人不会伤害她们,对校园和家庭更加信任,更愿意投注注意力于社会的安全隐患上。并且,通过社会层面,来向女大学生传播安全意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会更有效。 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
从自我角度出发,38.18%的女大学生认为造成女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社会治安差,表明社会的安全还需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的管理力度;29.09%觉得犯罪分子太恶劣,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免恶劣分子的迫害行为;15.15%和36.97%的女大学生主张过错归咎于学校和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和女大学生单独外出。63.64%的女大学生意识到当事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缺失。由此可见,通过女大学生自我角度剖析也认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是主要问题。女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独立生
活能力较差,缺乏对社会的统全认识,身体发育基本成熟,但还存在部分心理发展滞后,缺乏对人性阴暗面的认识,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时,往往主观上对其进行界定,缺乏理性分析,且在面对稍许亲近人员时,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为网络关系中存在不良意图的人员提供犯罪机会,稍有差池便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外因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我们将着重从社会、校园、网络三个女大学生网络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安全意识形成影响环境决定的调查显示42.42%的女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其安全意识形成影响最大,而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国全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高雅文化难以取得统治地位,使一些格调低下。内容庸俗、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趁机泛滥[2]。社会和广大群众未遏制不良文化的侵害,导致不良文化现象的传播,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已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信息的丰富化更是导致了女大学生关注点的缺失。今日女大学生遇害的消息占据微博热门榜单,明日娱乐花边新闻席卷而来。信息的快速更新导致大部分女大学生没有从中获得教训,更不会意识到保护自身权益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大学生之间的存在攀比心理更是将女大学生遇害几率推向了高潮。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校内外打工兼职,并且倾向于高额回报的模特等社交工作,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遭遇骗局、抢劫、合同
陷阱案例日渐增多。一些大学生求职中被骗取钱财,一些大学生被谎称招工者打劫,一些大学生因不了解劳动合同法而被迫接受苛刻的劳动条件……[3] (二)教育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直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化的美好,未对社会存在的丑恶与阴暗进行公开阐明,使学生们未对外界产生警惕心。中学期间,学校更是迫于升学压力,完全轻视了安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导致学生失去接受安全教育的绝佳机会。进入大学后,虽然部分学校设置安全知识课程,但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安全意识仍维持低层次状态。校园教育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学校所轻视的安全意识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抑制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三)网络诱惑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与隐藏危机。沉溺于网络会对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大学生带来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3]。调查发现高达72%的女大学生将自己真实信息放置于网络平台,更具有严重影响的是不少女大学生有网络男友,对方的嘘寒问暖充分获得女大学生的信任,安全意识完全消失,甚至接受会面等请求,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三、女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的对策建议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视角-2019年精选作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