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膜内在蛋白(intrinsticprotein):又称穿膜蛋白,是两亲分子,由疏水性氨基酸
残基构成的穿膜区、亲水的胞外区和由极性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胞质区构成。 膜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又称周边蛋白,是一类与细胞膜结合比较松散的不插入脂双层的蛋白质,分布在质膜的胞质侧或胞外侧,以非共价键或通过α螺旋的疏水面与脂双层结合。
脂锚定蛋白(lipid anchored protein):这类膜蛋白可位于膜的两侧,很像周边蛋白,但与其不同的是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 2. 细胞外被(cell coat):与质膜相连接的的糖类物质,即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
外表面延伸出的寡糖链部分。对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及参与细胞识别。 3.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具有晶
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有的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有的附着在脂双层表面。它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结构,其组分可以运动,还能聚集以便参与各种瞬时的或非永久性的相互作用。
4.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小分子物质穿膜运输的最简单的的方式。小分子以
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质膜,顺浓度梯度,不需要穿膜运输蛋白协助,不耗能。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非脂溶性的物质,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它们可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浓度梯度转运。
主动运输(active diffusion):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耗能运输。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运输两种主要类型。
5. 离子通道扩散(ion channel diffusion):通道蛋白在膜上形成亲水性的穿膜孔道,
快速并有选择的让某些离子通过而扩散到质膜的另一侧,顺浓度梯度转运。 6. 胞吞作用(endocytosis):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
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可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三种类型。
胞吐作用(exocytosis):细胞内合成的物质通过膜泡转运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分为连续性分泌和收条分泌。
7.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与特定的溶质结合,改变构象使溶脂穿越细胞膜。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形成一种水溶性通道,贯穿脂双层,当通道开放时(一般是无机离子)可经过通道穿越细胞膜。
8. 信号肽(signal peptide):普遍存在于所有分泌蛋白肽链的氨基酸,是一段有不
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输水氨基酸序列,是指导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与穿膜转移的决定因素。
信号识别颗粒(SRP):由6个多肽亚单位和1个沉降值为7S的小分子RNA构成的复合体。其一端与被翻译后的信号肽结合,另一端则结合于核糖体上,形成SRP-核糖体复合结构,使翻译暂时终止,并识别、结合内质网膜上的SRP-R。 转运体(translocon):糙面内质网膜上的一种亲水的蛋白通道,是新生分泌蛋白质多肽链合成时进入内质网腔的通道。
9.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一类能识别肽链的非天然结构、并能促进
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的酶或蛋白分子,它能介导其他蛋白质正确装配成有功能活性的空间结构,而本身并不参与最终装配产物的组成。 10. 囊泡转运(vesicular transport):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
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
11. 线粒体DNA(mtDNA):通常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存在于线粒体的基质
内或依附于线粒体内膜,主要编码线粒体的tRNA、m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
12. 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分选信号序列(PTS):过氧化物酶体基质蛋白合成于胞质中
游离的核糖体上,然后在其肽链某一端特定的PTS引导下进入到过氧化物酶体中。
基质导入序列(MTS):输入到线粒体的蛋白质都在其N-端具有一段MTS,包含了所有介导在细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基质的信号。线粒体外模和内膜上的受体能识别并结合各种不同的但相关的MTS。
13. 微管组织中心(MTOC):微管聚合从特异性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这些核心形
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微管组织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 开始生长,这是细胞质微管装配的一个特质,即细胞质微管的装配受统一的功能位点控制。
14. 微管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微管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任务主要是由微管
马达蛋白来完成,马达蛋白是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的蛋白。可归属于三大家族:动力蛋白家族、驱动蛋白家族和肌球蛋白家族。
15. 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有丝分裂的细胞质膜下皮层由微丝与肌球蛋白-Ⅱ形
成的腰带状束,称为收缩环。收缩环产生的动力将质膜向内拉,细胞的腰部紧缩最终一分为二完成胞质的分裂过程,把两个细胞分隔开。
16. 核孔复合体(NPC):有多种蛋白质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复合结构,作为被动
扩散的亲水通道,控制着核-质的物质交换。
17. 核定位序列(NLS):亲核蛋白特有的氨基酸序列,起定位作用保证蛋白质通过
核孔复合体向核内输入。具有NLS的蛋白质才能进入核内。NLS可以位于亲核蛋白的任何位置,并且在指导亲核蛋白完成核输入以后不被切除。 18. 染色质(chromatin):间期细胞核中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的能被碱性染料着
色的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而缩短变粗,最终凝集形成条状的染色体,以保证遗传物质DNA能够被准确的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
19. 组蛋白(histone):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质,带正电荷的碱性蛋白
质,分为核小体组蛋白和连接组蛋白。组蛋白在胞质中合成后转移到核内与DNA结合,形成核小体。组蛋白带正电与DNA结合可抑制DNA的复制与RNA转录。
非组蛋白(non-histone):细胞核中除组蛋白以外所有蛋白质的总称,带负电荷的酸性蛋白质。非组蛋白作用于一段特异DNA序列上,能特异地解除组蛋白对DNA的抑制作用,以调控有关基因的转录,非组蛋白还能帮助DNA分子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染色质高级结构。
20. 常染色质(euchromatin):间期核中处于伸展状态,螺旋化程度低,具有转录
活性的染色质纤维。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中,螺旋化程度高,处于凝缩状态,转录不活跃或者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纤维,一般位于核的边缘或围绕在核仁周围。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21. 核小体(nucleosome):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包括有200
个左右bp的DNA、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及一分子组蛋白H1。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DNA片段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H1组蛋白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作用。
22. 着丝粒(centromere):位于主溢痕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的中心部位。
该结构由高度重复DNA序列的异染色质组成,并将染色单体分为两个臂。 动粒(kinetochore):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存在于着丝粒两侧的圆盘状结构,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微管附着的部位。在细胞分裂后期,微管牵引着两条染色单体向细胞两极移动,动粒起着核心作用,控制微管的装配和染色体的移动。
端粒(telomere):在染色体两臂的末端由高度重复DNA序列构成的结构。其功能:提供了复制线性DNA末端的模板,保证染色体末端的完全复制;在染色体两端形成保护性的帽结构,保持染色体的结构完整;在细胞的寿命、衰老和死亡以及肿瘤的发生和治疗中起作用。
23. 复制子(replicon):DNA分子上含有复制起点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DNA复制从复制起点开始,双向进行,在起点的两侧形成一个复制叉。在进行DNA复制时,多个复制子可同时从起始点进行双向复制,一个复制起点的两个复制叉向两侧推进,最终将与另一个复制起点的复制叉相连。
24. 核仁组织者(nuclear organizer):rDNA是从染色体上伸展出的DNA袢环,
袢环上的rRNA基因成串排列,通过转录产生rRNA,组织形成核仁。 核仁组织区(NOR):含有rRNA基因的10条间期染色质以袢环形式伸入核仁内,它们共同形成的区域为NOR。
核仁组织染色体(nuclear organizing chromosome):含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
25. 基因(gene):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负载有特定遗传信息的
DNA片段。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就是DNA分子的一个片段;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可以是DNA分子的一个片段或是若干个片段的组合。基因能编码生物活性物质,其产物为各种RNA和蛋白质。
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是所有染色体上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的总和,它含有一个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26. 外显子(exon):基因内部能够被转录,并能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编码序列。
内含子(intron):基因内部能够被转录,但不能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非编码序列。真核细胞初级转录产物中的内含子常以GU开始,以AG结束。 27. 启动子(promoter):位于基因的上游,决定细胞基因转录的起始,能被RNA
聚合酶所识别并结合的特异性DNA序列。包括核心启动子(TATA盒,RNA聚合酶和其他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准确定位起始位点)和上游启动子元件(CAAT盒和GC盒,控制转录的起始频率,基本不参与起始位点的确定) 终止子(terminator):存在于基因末端具有转录终止功能的特定序列。转录后形成发夹结构,使RNA聚合酶从模板上脱离,终止转录。
增强子(enhancer):一种能增强真核细胞某些启动子功能的调节序列,不具有启动子的功能,但能增强启动子的活性。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细生名解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