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三 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目的:
1.掌握生油层埋藏史曲线的绘制方法和生油岩热成熟度的计算方法 2.确定石油液态窗和主要生油期、生烃高峰
3.掌握圈闭发育史分析的回剥分析法,制作圈闭发育史剖面和平面图(宝塔图) 4.了解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表3-1 凹陷中心参数井解释的生油层(A层)埋藏深度数据表
距今年龄(ma) 65.0 56.5 42.1 35.4 32.0 29.3 23.3 21.5 10.4 5.2 0 A层底面深度(m) 0 345 1160 1860 2020 2600 2550 3200 3650 3900 4180 A层顶面深度(m) 0 0 830 1570 1740 2320 2270 2950 3410 3670 3955 1、烃源岩演化史分析
平均地温梯度4℃/100m, 开始生油TTI=3.0, 结束生油TTI=180.0, 生油高峰TTI=9.0
2、一号构造圈闭发育史分析
表3-2 某区新生代地质年代表
代 纪 世 绝对年龄 (Ma) 新 生 代 (KZ) 始新世(E2) 第四纪 (Q) 新近纪 (N) 古近纪 (E) 全新世(Q4) 更新世(Q1-Q3)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0.01-0.00 1.64-0.01 5.2-1.64 23.3-5.2 29.3-23.3 32.0-29.3 35.4-32.0 42.1-35.4 56.5-42.1 古新世(E1) 65.0-56.5 F E D C B A 浅色泥页岩 厚层砂砾岩 紫红色泥岩 地层 1号构造 地层岩性 泥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 表3-3 一号构造各点地震解释地层厚度数据表
地层解释点 P0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A 10 20 18 15 13 15 17 20 19 B 400 350 300 280 310 300 340 380 450 C 650 500 470 450 475 520 520 510 500 D 500 800 680 570 665 730 790 840 850 E 550 600 690 760 670 600 630 600 550 F 350 400 410 420 400 410 370 450 400 表3-4 一号构造过各解释点的地震测线号
解释点 P0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联络测线(东西向) CROSSLINE-240.0 CROSSLINE-240.0 CROSSLINE-242.0 CROSSLINE-243.0 CROSSLINE-242.0 CROSSLINE-240.0 CROSSLINE-238.0 CROSSLINE-237.0 CROSSLINE-238.0 主测线(南北向) XLINE-465.0 XLINE-460.0 XLINE-462.0 XLINE-465.0 XLINE-468.0 XLINE-470.0 XLINE-468.0 XLINE-465.0 XLINE-462.0
采用回剥技术,绘制XLINE-465.0测线构造演化剖面
采用回剥技术,绘制一号构造的古构造平面发育史图(宝塔图)
109F层沉积末 87E层沉积末 D层沉积末 C层沉积末 B层沉积末 E层 顶面 埋深 65432100123456 109109 D层 顶面 埋深 88776655443322100123456 10010123456 1091099 8C层 顶面 埋深 887776665554443332221100123456 00123456 100123456 109101010999 B层 顶面 埋深 8888777766665555444433332222100123456 1100123456 00123456 100123456 109871010101099998A层 顶面 埋深 88877776666655555444443333322222100123456 11100123456 00123456 100123456 00123456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最早A顶面埋藏时期为南低北高的格局,此后逐渐演化形成了中央背斜构造,到了E顶面沉积以基本形成一短轴背斜,在E沉积末时期进入生油期 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目的: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圈闭地质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圈闭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以及风险概率评价方法。 区域构造: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位于盆地北部,呈东西向展布 。自东向西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即英吉苏凹陷、满加尔凹陷、阿瓦提凹陷 。
局部构造:经地震普查,在满加尔凹陷东部发现了一个背斜构造(MD1号构造),其主体部位的地震测网达4×4km,目前控制MD1号构造的地震测线共有12条,其中主测线6条,联络线6条。
构造发育简史 MD1号构造是晚加里东—海西期形成的挤压背斜。该期构造运动强烈,使本区隆升遭受剥蚀,其中石炭系—三叠系缺失,泥盆系也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切。印支期该构造定型。以后的构造运动对本区影响不大,MD1号构造保存至今。 构造的闭合度、构造展布等情况
MD1号构造志留系底界为近北西走向的短轴背斜,长轴长22km,短轴宽14km,构造南缓北陡,东缓西陡,其中以4×4km测线控制的可靠圈闭面积为77km2,幅度为100m,高点埋深5520m。
断层的分布、性质、断距和切割深度
MD1号构造北侧存在两条深大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推测该断裂已断至寒武—下奥陶统,可能构成MD1号构造的油源断裂 。 地层概况
该区自上而下发育新生界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古生界泥盆系、志留系和中上奥陶统地层,缺失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 油气源条件
油气源对比资料显示,该区不仅具有下古生界的油源岩,而且发育中生界油源岩,油源条件良好。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是该圈闭的主要油气来源 。北东方向发育两条断裂,可以成为MD1号构造的油源断裂 储层条件
主要储层为志留系下砂岩段碎屑岩。钻井结果显示,志留系储层在全盆地分布广泛,储层物性以中低孔、低渗—特低渗为主。测井数据显示,志留系砂岩孔隙度一般3.5%~14%,而渗透率变化较大,横向上及纵向上志留系储层显现出很大的非均质性,个别井发育中孔中渗—中孔高渗储层,平均14.2%。中途裸眼测试结果表明,日产油达133.92m3/d、气23027 m3/d,油压10.342Mpa。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下砂岩段存在良好的储层。
志留系下砂岩段平均孔隙度直方图0.30.250.2频率0.150.10.0505~66~77~88~99~1010~11平均孔隙度(%)11~1212~13 MD1号构造志留系下砂岩段平均孔隙度频率直方图
志留系下砂岩段平均渗透率直方图0.50.450.40.350.30.250.20.150.10.050<11~1010~20>20平均渗透率(%)频率 MD1号构造志留系下砂岩段平均渗透率频率直方图
盖层条件与储盖组合评价
100m厚度的红色泥岩段,志留系红色泥岩段为一套勘探实践证实的区域性优质盖层。志留系下砂岩段厚约1270m,是一套潮坪相沉积产物,可能发育良好的储层,它们与上覆的红色泥岩段可以形成优质的储盖组合。 匹配及保存条件
MD1号构造在晚加里东—海西期开始发育,定型于印支期。其西北方向存在两条从泥盆系断至震旦系的基底断裂。后期构造活动微弱,对油气藏无明显的破坏作用,保存条件好。邻井钻探成果:LK1井在志留系获低产油流,YN2井在志留系获低产气流 ,预测MD1号构造志留系下砂岩段的油气藏类型为底水块状背斜油藏。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石大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