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设计和技术教学新理念
生态建筑设计和技术教学新理念
刘少瑜 宋德萱
建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来自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日愈渗透到建筑设计的立意、构成之中,形成生态建筑的导向;一方面是人居环境的恶化趋向,使建筑生态及其对设计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建筑生态和技术是研究人居环境设计中有关与人体舒适紧密相连的建筑环境控制技术及与构成建筑物相关的理性科学,是建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步入21世纪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崭新的水平,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成为建筑师发掘创作构思的摇篮,是生态建筑成功的强有力的保证,并且,新建筑学的理念在不断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聚环境理论进行更新、充实,要。学状况的比较及其引发的建筑设计理念,探讨两校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和互补点,提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点的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教学的新概念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建筑设计与理论的更新和提高。
一、沪港建筑技术教学现状比较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前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等教学成果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教学实践,通过几代学人努力,形成由多学科交叉、海纳百川的建筑城规学院,其中设有建筑技术教研室和实验室,主要讲授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等本科生课程,同时有关老师带建筑技术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授课方式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固定学时内讲课、布置作业及考查,并注重教材应用和建设,以让学生阅读;香港大学建筑系有50年的历史,除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等课程外,每年都设
建筑技术课程〔1〕,并针对不同的年级水平,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从1993年开始,港大建筑系建筑技术教师开始尝试应用多媒体(网页和软件)进行教学〔2〕,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网页中的重要内容,提领扼要,余下的大量时间让学生自由飞翔于由老师汇集、编制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之中,按各自的知识深度学习建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师生通过网络交谈,布置作业,学生也在网上准时上交作业成果。教师,结合的机制,,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教学风格,我们将两校的本科生教学学制和以传统的建筑物理为例比较如下:
11共同点和差异:
(a)人员结构:两校承担建筑技术教学和研究员〔3〕所构成的师生比例大致相同,在1:12左右〔4〕,教师知识结构接近,均主要由建筑师组成,配合少量的结构工程师及设备工程师,港大明确拿到注册建筑师牌照者一律承担设计课,同时必须开设一门专业课程,同济由于历史原因,众多教建筑技术的建筑师远离设计课,仅承担1—2门的建筑技术类专业课程。
(b)教学内容:
见表1、表2,表1中环境控制(一)(二)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物理(声、光、热)课程,但每一年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不断调整,有较大的灵活性。
(c)设计结合:香港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机制,为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两者结合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港大建筑技术教师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两者的
有效结合:
①设计课程全程分段计分——在某个设计题目,结合设计教师的研究课题(即其承担的专业课程),将设计教学全过程,对时间进行划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分项工作,其中就有许多建筑技术分项题目,学生最终设计成果中包括相关课题的分项成果,这些分,如果该分项工。
—每个设计由系统一组织3位教10位左右学生一组进行公众评图,这3位教师中有建筑设计教师,也有纯建筑技术教师(非注册建筑师),一般参加该组评图的纯建筑技术教师已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受邀参与了讲学,并请校外事务所、政府机构的建筑师、工程师等专家一起评图,这评图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次考核,在这半天或整天的关键时段,学生尽其所能展现他在图纸表现以外的才华,教师则按自己学历背景提出专业问题,而受益的是广大的听众,学生必须对建筑技术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一定要解决在设计中应用问题。
21多媒体与网页教学
香港大学建筑技术多媒体(网页和软件)教学有多年的实践,在网上吸收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和文章,从阳光运行规律、各地气候特征及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到研究可持续发展、建筑声学设计和作业等均建立了相关网站,对建筑技术教学作比较全面的汇集。当你进入港大建筑系网页〔5〕,就可以方便地进入建筑技术方面丰富的教学成果,里面包括教师最新的研究、发表的文章及由相关网址引入的优秀文献。
港大学生在网络上得到方便、快捷的沟通和学习机会,作为建筑技术课程,要运用大量的技术知识,解决设
建筑学报 2000—
922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外语学习生态建筑设计和技术教学新理念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