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环境监测的响应程序一般如下:①接受应急监测任务,启动应急监测响应预案。②了解现场情况,确定应急监测方法,准备监测器材、试剂和防护用品,同时做好实验室分析的准备。③实施现场监测,快速报告结果。④进行初步综合分析,编写监测报告,提出跟踪监测和污染控制建议。⑤实施跟踪监测,及时报告结果。⑥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编写总结报告上报。
在实际发生事故时,若已知污染物类型,则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监测方案。若污染物类型不明,则应当根据事故污染的特征及遭受危害的人群和生物的表象等信息,判断该污染物可能的类型,确定应急监测方案。对于情况不明的污染事故,则可临时制定应急监测技术方案,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判明污染物的类型,进而监测其污染的程度和范围等。监测的布点,可随着污染物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布点数量和检测频次。在进行数据汇总和信息报告时,要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综合分析污染的变化趋势,预测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以信息快报、通报的方式将所有信息上报给现场应急指挥部门,作为应急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6.4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明确各事故类型的现场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现场危险区、隔离区、安全区的设定方法和每个区域的人员管理规定;切断污染源和处置污染物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及操作程序;控制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的紧急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事故扩大或恶化(如确保不发生爆炸和泄漏,不重新发生或传播到单位/厂区内其他危险废物)的措施(如停止设施运行);污染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对措施,有关现场应急过程记录的规定等。
现场应急处置行动方案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避免因前期应急行动不当导致事故扩大或引发新的污染事故。例如,灭火方案,应当考虑设置围堰、事故应急池等控制设施,防止被污染的消防水向外流溢,引发更大范围的污染。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重点包括:①迅速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事故继续扩大;必要时停止生产操作等。②采取覆盖、收容、隔离、洗消、稀释、中和、消毒(如医疗废物泄漏时)等措施,及时处置污染物,消除事故危害。
6.5 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明确应急活动终止的条件,应急人员撤离与交接程序,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责任人和程序要求等。
7 应急响应程序-后续事项(紧急状态控制后阶段)
明确事故得到控制后的工作内容。如应急协调人必须组织进行后期污染监测和治理,包括处理、分类或处置所收集的废物、被污染的土壤或地表水或其他材料;清理事故现场;进行事故总结和责任认定;报告事故;将事故记录生产记录;补充和完善应急装备;在清理程序完成之前,确保不在被影响的区域进行任何与泄漏材料性质不相容的废物处理贮存或处置活动等安全措施;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等。
事故总结内容一般包括:①调查污染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评估出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围和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经管营销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21)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