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3 本文由一盏粗茶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财税金融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周方蕾 西南名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显现出了明显的成效,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也获得了大量的提高,但

是各地区间金融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各区域的金融深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状态,并对这一状态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区域金融 金融深化 不平衡性  一、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周立,胡鞍钢(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1999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特征。他们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收入比、存贷差和人均存贷款等金融发展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金融差距要大于经济差距和财政差距,金融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下降后在90年代又开始上升。

崔光庆和王景武(2006)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著扩大。事实上,:展差异;,,即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量性扩张”而“质性发展不足”的现实,政府就应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符合市场化的规则的外部制度安排,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构筑有效的金融环境。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由熊彼特,哥德史密斯,麦金龙和肖等人开创的金融发展理论,通过他们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而金融发展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对于金融发展,我们认为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金融的总量扩张,即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资产的规模、金融市场的容量、货币供应量等金融总量指标的增加。对此有两种指标可以测量:麦金龙提出的M2/GDP,主要反映经济的货币化;哥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例(FIR),用于反映金融资产的比例;二是金融结果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如金融资产机构,金融机构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的完备情况等。

根据上面的定义和我国金融相关统计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采用如下指标衡量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1.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对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这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进行比较。主要指标为各区域1978-2007年的GDP总量进行比较。

2.对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用各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量水平来刻画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主要测量指标是FIR(金融相关比率),还有各地区存贷款余额的相对比例。根据哥德史密斯的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但由于中国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以及M2的统计数据,这里计算的金融相关比率时,采取金融机构的存贷余额之和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计算。

3.对各区域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以股票市场在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筹资和IPO发行数量为标准分析。  三、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性的度量

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本文依据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政策,把中国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

1.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对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始终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从四个地区的GDP每年的总量来看,1978-2007年,四个地区的GDP总量在20世纪90以前差距不大,但在之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西部、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差距有了较大的扩大,而且差距扩

大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2.对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2.1对金融深化水平(FIR)进行比较。各地区在改革开放时,金融发展初始条件大致相同,改革开放以后,比率都在逐步上升,,特别是20世纪8090,,东部地区金融深268%,西部地区为,188%。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使金融资源的调配不在单纯的依赖国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了更为客观

的市场金融资源。

表2 中国各区域的FIR水平(1978~2007)(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8)  2.2对各区域贷存比进行比较。通过用金融结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LSR),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效率,它描述的实际上是金融结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属于金融中介效率,考虑到我国各地区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各地区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的比率大体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效率水平

:

表3 中国各地区存贷款余额相对比率(LSR)

(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8)

  由表3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贷款-存款比率都是趋于下降趋势。而为何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贷存比超过了100%,且有些达到了180%,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各地区的贷款余额还包括开发性银行这些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所以只是贷款比存款数量要多很多。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地区贷款-存款比率小于100%,主要是因为受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外汇流入,不良贷款剥离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并非贷款-存款比率高的地方经济增长率就高,是因为有些省市是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外汇占款比较多的原因。

3.对各区域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比较。从全国股票筹资额和上市

2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2108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