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业计算柱顶中心坐标,并在柱顶作好点位标示。在下节柱顶用临时连接件连接架设全站仪,后方交会仪器站点坐标,测量上节柱顶中心轴线偏差,检查单节柱垂直度。每根柱测量两个点,检查钢柱扭曲。 10.4 采用经纬仪进行测量校正
采用经纬仪进行校正时,应采用两台经纬仪同时对钢柱进行观测,指导校正,保证钢柱的轴线和垂直度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操作方法如下:
13
经纬仪钢柱测量校正 10.5 钢柱标高测量校正
水准仪进行测量校正,操作方法如下:
钢柱标高测量控制示意图
10.6 钢结构安装允许偏差
11. 施工测量总流程(见下页)
第二节 施工监测
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对裙房及主楼的沉降进行监测,对结构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重要构件及重点部位的应力等进行长期监测,掌握建筑物服役期间的受力荷变形状态。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监测与记录结构在风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结构
使用期间的变化,及时把握结构的健康状态。
变形测量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一级变形测量等级执行,变形测量及平面控
制网点位精度要求见下表:
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提供准确的实时监测数据,为钢结构、幕墙安装等提供定位、校正的依据;监测环境影响如温度、湿度、风力变化,为顺利安装提供施工依据;对应力集中的部位进行应力应变测试,跟踪杆件的应力变化,验证施工方案的安全可靠性。 1. 监测项目
1.1 基础底板和主楼首层沉降及其基准点引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
14
施工测量总流程图
15
1.2 首层组合楼板的钢梁挠度采用精密水准仪或百分表测量 1.3 施工现场每天的温度、湿度、风力采用传感器测量 1.4 施工现场每天的污水水质、空气质量监测
测试设备的精度,如垂线坐标仪为0.1 mm,激光垂准仪为1/40000、全站仪测距精度1mm+2ppm等,可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而且点位设置相对固定,整个施工过程中,传感器放置固
定不变,其稳定可靠性十分有利于长时间重复监测。
2. 监测部位
根据监测点的位置、监测形式和监测仪器的不同,变形值的获取有二种方法:
2.1 多级分步测量法:建筑物由下至上建造,上部楼层某一测点的变形测定是经过多次相对换算,采用多次相对变形叠加获得。具体步骤如下:
2.1.1. 先测出底层监测点相对于建筑物外围的控制点之间的变形;
2.1.2. 测出需监测楼层的控制点相对于底层监测点之间的变形,得到楼层控制点位的变化; 2.1.3. 测出需监测楼层的其余测点相对于本层控制点之间的变形,从而可知本楼层测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多级分步测量流程如下图:
2.2 直接测量法:通过仪器直接测出测点的三维变形值,也叫实时差分测量。
2.2.1. 差分测量的优势:影响三维坐标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仪器精度、点间斜距及垂直角,后两者涉及大气的气象改正、水平折光、垂直折光等许多复杂的因素,故很难精确求出,从而
降低了点位测量精度。然而根据变形监测的特点,需要测量的只是相对变化量,采用建立基准站进行差分的方法,极坐标法测量的点位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甚至更高。
2.2.2. 差分测量原理:在一个测站上对两个观测目标进行观测,
将观测值求差;或在两个测站上对同一目标进行观测,将观测值求差;或在一个测站上对一个目标进行两次观测求差,求差的目的在于消除已知的或未知的公共误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在该系统中,计算机通过电缆与监测站上的全站仪相连,在计算机控制下,全站仪对建筑物外围的基准控制点及被监测物上的变形点进行测量,观测数据通过通讯电缆实时输入计算机,2.3 多级分步测量、直接测量二种监测方法都需要有位置相对稳固的外围测量控制点坐标值或基准面、基准线、基准数作起算依据。对同一测点如外框筒测点采用二种检测方法所测得的变形值应进行相互校核比较,提高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例如:本工程的垂线坐标仪观测楼层平动和外立面全站仪观测的垂直度变化,其结果应相
互一致,每次观测结果立表比较,示意如右表所示。
用软件进行实时处理,结果按用户的要求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监测人员能实时地了解监测运行
情况。
差分测量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全站仪直接测量法(差分测量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3. 监测时间
影响测试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仪器精度和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测试时机,一般在清晨6:00~8:00,因为经历了一个夜晚后,整体结构的温度比较均匀,比较容易剔除温度差的影响;此时施工人员少、施工设备对仪器的扰动较小。具体随日出时间而定,夏季相对于冬季时间稍
早些。日出前40分钟开始,30分钟内观测完成。
4. 监测部位
4.1 主楼地下室施工阶段的沉降变形;
4.2 主楼地面以上施工阶段的沉降变形;
4.3 每25个楼层相对首层基准点的平面位置、竖向变形; 4.4 首层组合楼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后的钢梁挠度变化;
4.5 主楼首层外围16根钢柱、各楼层腰桁架受力较大部位的应力应变; 4.6 施工现场每天的温度、湿度、风力、污水水质、空气质量观测、记录。
16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超高层工程施工测量方案(施工监测)0(1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