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8页
由能量守恒可知,入射光总强度=反射光总强度+透射光总强度。
光恰好实现波峰与波谷相叠加,实现干涉相消,使其合振幅接近于零,即反射光的总强度接近于零,从总效果上看,相当于光几乎不发生反射而透过薄膜,因而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增透膜只对人眼或感光胶片上最敏感的绿光起增透作用。当白光照到(垂直)增透膜上,绿光产生相消干涉,反射光中绿光的强度几乎是零。这时其他波长的光(如红光和紫光)并没有被完全抵消。因此,增透膜呈绿光的互补色——淡紫色。
光电效应
光量子(光子):E=hν 实验结论 光子说的解释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首先须克服金属原子核的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频率才能产生光引力做功(逸出功W),要使入射光子的能量不电效应 小于W,对应频率??Wh即是极限频率。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即: 大 12mvm?h??W 23、入射光照射到金属板上时光电子的光照射金属时,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形成光电子)发射机率是瞬时的,一般不会超过的能量后,动能立即增大,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 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入射光越强,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越多,产生的光电子数越多,射出的光电子作定向移动时形成的光电流越大。 (1)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①ν≥ν极;②hν≥W (2)发生光电效应后,入射光的强度与产生的光电流成正比。 (3)光电效应方程EK?h??W,W=hν(4)光电管的应用
极
;
能级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第47/48页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En?E1n2?n?1,2,3???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ν=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ν,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ν=Em-En。 nm>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N?n?n?1?2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ν=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N?n?n?1?2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EK?mv22?ke22r,r越小,EK越大。
原子物理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二、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衰变次数的计算方法:根据质量数的变化计算α次数,其次数n=质量数的变化量/4;根据电荷数的变化,计算β衰变次数。中子数的变化量=2×α衰变次数+β衰变次数。
三、半衰期的计算
t?1?半衰期计算公式:m?m0???;m为剩余质量;mO为原有质量;t为衰变时间;τ为半衰期。
?2?四、核反应方程 五、核能的计算
核反应释放的核能:ΔE=Δmc2或ΔE=Δm×931.5Mev
第48/48页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2011年高考复习资料--高中物理知识速查资料(11)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