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19-03-01 本文由破灭等于拥有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中心 杨莹莹 一、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中算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等内容。

进位加法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着重解决笔算加法写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解决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进位加法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例题重点解决如何对位和计算顺序的问题。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装在全面了解其计算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更新的综合运用,除计算顺序外没有多少新知识。

本单元教材突出了单元知识的整理,在全面整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了练习七,以全面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并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 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措施:

1、 提供实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加减法计算。

2、 充分利用所学旧知识,从口算过渡到笔算,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多样性。 3、 利用小棒、学具等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 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 4、加、减法估算 1课时 5、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1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及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36+35= 学生试算。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交流算法。

教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单根? 学生:6捆,11根。

教师:如果把11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这时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 学生:这时有7捆1根。

教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个位上6加5得11,怎么写? 学生: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1。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整地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分组议一议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一班和三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学生:一班和三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3、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4、师生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5、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11页,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时说计算方法。 2、观察“海洋馆”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3、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 6 7 1 7 9 + 3 9 + 4 +5 3 +3 6 4、数学医院:

4 9 2 1 6 5 + 4 4 +3 9 + 3 5 8 3 6 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5、完成练习二3、4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讨论: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相关文章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通过迁移,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验证、比较和归纳,获得新知,形成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整体认识;重视加强合作学习。

三、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漓渚镇中心小学 徐靖

一、设计思想

一是整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通过两道习题概括本单元的复习内容,两道习题分别对应着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全部乘法口诀,另一部分是根据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在两道习题的下面,教材在“你知道吗?”这个栏目里安排了一个小常识:九九歌。还在练习21中安排了四个题目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基本能背诵乘法口诀表,能进行正确的计算。还有个别学生容易混淆口诀,出现计算错误,或者不能把整个口诀表熟练背诵出来。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五、重点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给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2、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 七、课前准备

1、每人一份空白表格 2、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整理乘法口诀表

(1)同学们咱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口诀游戏宫吧。

第一关:对口令。开火车,看谁对得又快又对。

如:三三( ) 五六( ) 七七( ) 二八( ) 五七( ) 四四( ) 八九( ) 二六( ) 第二关:摘星星。说说你能摘到哪颗星星。(课件出示)

如:七( )六十三 五( )三十五 二( )十六

三( )二十一 七( )四十九 九( )二十一

(设计意图:在学生摘星星的过程中,说到有些口诀时,可告诉学生:孙悟空在八卦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唐僧西天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些句子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记忆。) 第三关:比谁快。卡片上的数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

如:63 54 36 81 72 28 16 49 45

(2)你能流利完整地背诵乘法口诀表吗?抽学生背诵。根据背诵情况,出示乘法口诀表。

(3)老师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张空白的表格,你能在空格里填上相对的乘法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除了背诵乘法口诀表这种形式外,还可

用手写,让他们写出45道乘法算式。学生通过填写这张表格,就能使书本90页第1题中“背全部口诀”的要求落到实处。)

(2)实物投影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对写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奖励。课件出示完成后的表格,让学生校对,你做对了吗? 2、介绍“九九歌”

(1)请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这段文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2)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组织学生课后查找有关“九九歌”的资料,把找到的记录下来。交流自己对“九九歌”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我国渊源的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 附网上查找的部分资料:

九九歌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乘法口诀的顺序跟现在正好相反,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为止一共十六句.”正因为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人们才把乘法口诀也称为“九九歌”.

据说,在春秋时的一代明君——齐桓公,为了广招贤人奇士,曾经设立了一个“招贤榜”,可是“招贤榜”贴出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应招,终于有一天,来了个秀才模样的人.齐桓公一听有人来应征,高兴极了.连忙亲自带人道招贤馆门口迎接.

没想到,来人二话没说,开口就朗声背道:“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二二得四.”背完了,向着齐桓公深深的作了一个揖.说道:“大王,见笑了.” 齐桓公和他手下的人听完,都哈哈大笑,齐桓公问道:“难道会背九九表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

来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大王,会背九九歌也实在算不上是有才学.但是大王如果能对我这样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礼相待的话,这样一来,天下有才学得人还愁不会接连的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听了,说:“言之有理,那么先生就是我招来的第一位贤士了.”从此,贤人们都分别来投奔齐桓公.齐国也越来越强大.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得信息,那就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发

明了九九歌,照这样来推算,乘法口诀的前身——“九九歌”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3、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第一题:看谁算得快

⑴出示几组以乘法为主,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为次的综合口算练习。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组写下答案。 6×7 9×4 39+8 9×9 54+6 23-7 3×7 4×8 5×6 7×9 8×3 43+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⑵请最快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交流汇报。 ⑶在上面这些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以应用乘法口诀为主,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为次的综合口算练习。学生容易看错题目。通过练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表内乘法和百以内的口算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第二题:高手分蛋糕

小猴过生日,请了森林里的许多小动物来吃蛋糕。请看一看,猴妈妈为小猴买了几个大蛋糕?小猴把每个蛋糕都切成了几块?

⑴学生独立作业。

⑵学生回答,同时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为什么这样做。 第三题:水上巴蕾舞

图上画着许多游泳健将,她们不仅游泳棒,而且还能在水中跳芭蕾舞。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⑴看问题,小组讨论,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独立完成,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直接应用乘法的含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了数学层面上的意义,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水上芭蕾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无限美感。)

第四题:看谁嘴儿巧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转化为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表现得怎样? (四)、随堂练习

1、从家到学校骑车用了8分钟,步行用的时间是骑车的4倍。步行要用多少时间?

2、 个位上的数是十

位上的4倍。 是7与一位数相乘的积 ??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见课件中的乘法口诀表) 十、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本第54页。 十一、 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 教师使用体会

十三、 问题研讨

这是一节复习整理课,提起复习课,往往让人想起一个坐“冷板凳”的角色。

复习课一般是先整理归纳知识,再进行练习。如何让低年级的复习课变得更生动、活泼。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一刀切”现象。我想,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尤其是第二部分练习巩固,拓展延伸的教学,值得继续探讨。

十四、 参考资料

1、http://www.blog.edu.cn/user3/lshuxue2006/index.shtml《整理与复习课的设计理念》

2、http://www.zhentuan.com/Index.asp《第十三课时 3、http://baike.http://m.njliaohua.com//view/155182.htm《九九歌》4、《二年级上数学课堂作业本》P54

5、《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P125-127

整理和复习》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512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