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因为机器大工
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
.
.
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 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质变到量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规律的。
【2】 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
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 不平衡性: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
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均衡的,如个体身高体重的发展存在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在这两个时期内,身高体重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
.
.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在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学生的感知觉达到发展水平要比思维发展早得多)。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4】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
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到损失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盲人听觉通常会比较发达),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力,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 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
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与水平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群体的角度看,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的差异,还包括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等差异)。另一方面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
.
.
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避免只关注现实情况,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同时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