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请予言以为赠 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B.余之如生 余之言太迂 ..C.则于是焉 则足以给薪苏而已 ..D.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 ..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龉,而或穷为布衣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11.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迁”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5分) 12.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论语·宪问》)
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
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2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大兴区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7分)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书院,先太守郑公,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
17
③
④
②
①
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而属余为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 .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
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
18
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尝沿其意而创大之 .粮食
③归之名公钜卿 .通“促”,督促
⑤垂四十年 .最终
⑦犹过书院 .刻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储归之材 .
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而属余为之记 .
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 .
过:拜访
⑧其勒石为碑 .
勒:
垂:流传
⑥未竟厥施 .
竟:
钜:有名望的
④具趣所司 .
趣:
沿:承袭
②资饩之田几区 .
饩:
B.出为当世用不绝 .
C.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 .D.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 .
其何敢辞 .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考试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 变得淳厚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了
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
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
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
19
D.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 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答:
12.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5分)
答: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6分) 1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1)从这则语录看,孔子对《诗经》作用的认识是什么?(4分)
答:
(2)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语录反映出的学习观: 。(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D (3分) (⑤将近⑥完成)
9.A (3分) (A.用来 B.成为;替 C. 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 D.它,代词,指书院;副词,难道)
10.C (3分) (浸:渐渐、逐渐 湮灭:灭亡,衰落)
11. (3分)参考译文: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坚守!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