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榆林
榆林在腾飞,榆林在崛起,榆林在跨越,榆林在开发;全国百强县榆林有二,全省经济连续递增榆林第一,\中国爱心城市\榆林首批获誉,中国产能大市榆林排名靠前。这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榆林精神。
榆林精神是榆林人民在历史奋斗过程中逐渐孕育出来的思想灵魂和精神风貌,是榆林历史地域、人格类型、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是足以展示榆林人品格、凝聚榆林人思想、激励榆林人奋进的精神法宝。
简言之,榆林精神就是: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勇于争先,志于创新。或曰:包容奉献,勤奋向上,争先跨越,奋发图强。 关于榆林精神
精神是形而上的。榆林精神是先天于榆林人的历史基因,修炼于榆林人的代际传承,成长于榆林人的自身奋斗,凝合而成的一种外化于榆林人行动、内化于榆林人心底的动力源泉。她与榆林文化、榆林模式、榆林性格都有关连,但又不是她们的任何一种。
我们已经习惯于说延安精神。而且延安精神不再局限于延安区域,早在革命时期,她就已走出延安,衍漫成整个陕甘宁边区的一种革命精神,其后,逐渐跨越地域放大成为中国精神,至今生命不衰,勃勃郁盛。榆林,离延安很近,而且,不管在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政权,都是将这两个地域统划于陕北概念的。她们的历史亲缘
和地域亲缘,命定地使她们纠结在一起。那时,延安精神是囊括榆林地域的,榆林也是深受延安精神滋养的。
但,榆林又是榆林。榆林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走在延安前列的。这主要始于延绥镇的北移,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延绥镇治由绥德迁往榆林,榆林逐渐从军事重镇向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于一体过渡,完成了它的陕北枢纽中心的华丽转身。再往近代,自有榆林道以来,陕北23县一直是以榆林为核心的,不仅延安,还包括铜川的一大部分。道府设在榆林,政治、经济、文化诸多事务自然就以榆林为龙头了。当时的榆林中学,全称是\陕北23县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也才有了保安县的学生刘志丹北上榆林中学读书,安定县的学生谢子长来榆林中学求学。即使是在陕甘宁边区红遍几乎整个陕北的时期,榆林依然是一块\孤岛\,它自始至终置于国民党统治之下。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别,也使榆林与延安始终无法在一种精神导引下步调一致。
延安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区域。延安人很清楚,溯源三代,延安的大部分人来自于榆林。榆林人除过\走西口\,还有\跑南路\,这是榆林人在饥寒交迫困顿无奈状态下寻求生存出路的两种主要方式。\跑南路\就是跑延安,当时的延安,相比于榆林,开发迟,生态保护较好,人烟也稀少,这些\跑南路\人像三五九旅一样,在延安的各个梢林里垦荒种地、生儿育女,逐渐地安居下来,就成了延安人。 榆林的历史长过延安,榆林的影响大过延安;进入新时期以来,榆林的开发早过延安,榆林的增长速度超过延安。这些,都催迫榆林
人回过头去总结榆林、概括榆林,尤其要探讨榆林人孜孜矻矻的奋斗经历,探讨榆林人艰难跋涉不断壮大一次次创造辉煌的心路轨迹。从中凝练出一种精神内核来,以此激励榆林人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榆林精神的历史积淀
榆林精神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她是一个漫长的凝练积累过程,是地域、人种、文化等榆林元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结晶为榆林人内心的一种思想气质。它上承历代贤达的血脉滋养,下接近代先烈的革命汁髓;吮吸黄土高原的博厚乳汁,濡染黄河长城的豪放粗犷。她是血液,就流淌在榆林人的历史脉络里;她是骨头,就生长在榆林人的历史躯体内。
1、地域框定下的精神突围
榆林的历史很久远,久远在它选择了华夏母亲摇篮的黄河腹地。黄河流到这里,尽情地呈现出了它九曲十八弯的性格特点,两岸的石壁逼仄了它不得不左冲右突,沿途的吴堡拐上大石碛制造了它大起大落的咆哮翻卷,中游的清涧玉家河太极大旋转又使它不得不回环复迭乾坤展示。生活在峡谷沿岸的榆林人,见惯了黄河的泥土冲浊,见惯了黄河的涛滚啸叫;也铸造了他们像黄河一样的日夜不息,像黄河一样的劈波斩浪,像黄河一样的一往直前。
无定河的无定,也使多少榆林人不得不逐水而搬家,撵水而移居;但它不是随波而逐流,不是人云而亦云;恰恰是顺应自然,适应自然;他们像无定河一样,委屈自己而又不吝接纳细小溪流逐渐壮大自己,还始终不改滋润这块土地的初衷习性。沙漠中不生草,不存水,只生
风,不存土。生活在这里的榆林人,在干旱中求生存,在荒漠里讨生活;也不自觉地磨砺了他们耐干旱、抗风沙,甘于寂寞,勇于抗争的精神。
无定河的发源地白于山--海拔高,雨水少,常年干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年饱受着缺水的煎熬,他们积夏天的雨水作饮水,积冬天的雪水当雨露。他们一年四季不敢洗一次澡;一盆清水,大人洗了小孩洗,小孩洗罢饮牲畜。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汉子,他们在与干旱贫瘠的拼搏中一代代地繁衍茁壮。他们像白于山一样,虽然自身干旱,却发源孕育了洛河无定河两条河流,往西北行走哺育壮大了陕北,往东南行走繁衍茁壮了八百里秦川。
丘陵,是榆林的又一种典型地貌形式。这里黄土深厚,沟壑纵横,自然植被极其脆弱,榆林人就在这种脆弱中培养了自己的坚韧,在坚韧中找寻自己的生活方式--苦和累,他们就在这种苦中高吼信天游寻求快乐,就在这种累中激励自己不能倒下。 2、人种优化前提下的性格组合
原始的土著榆林人,是神木石峁的黄帝后裔和清涧李家崖商代遗址的白狄族人。最早进入榆林的第一个汉族国家是魏,继之,龟兹县的少数民族名正言顺地进入这块地域。还有匈奴,从大汉王朝到有明一代始终在榆林前沿不断和中央王朝对峙。自明代始,榆林的军事位置更加突出,大量的军汉、军事将领以及贬谪官员一批批加入榆林人行列,再加上几次民族大迁徙,将榆林人种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相互通婚,优化了榆林的人种;他们相交相往,缩小了彼此的距离;他
们的概念里,没有大汉族的老大自居;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少数民族的自卑自弃;他们都是中国人,同处在华夏大地上;他们都是榆林人,一起居住在土窑洞里。可以这样说,榆林人既是大汉族,又是少数民族;既是北方人,又是南方人;既是会唱信天游的粗犷豪爽汉子,又是能吟榆林小曲的细腻多感男人;既有汉族民众的大气包容,又有少数民族的豪侠任纵;既有北方人的好武尚勇、硬朗明快,又有南方人的儒雅文明、尚礼通达。还由于地大、物博,战争多、灾难多,就地广而人稀。一个村庄与一个村庄距离遥远,一户人家与一户人家居住分散;人见人稀罕,人见人亲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就好处,也就好客。见有外地人来,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走进门,就是客人,就热情接待,管吃管喝,分文不取。只知奉献,不知索取。 3、地处边塞远离京城的文化特征
榆林远离京城,不管是汉唐的长安,还是元明清的北京,都未将主流文化的触角深入到这块土地。主流的儒家文化在这里不能说没有,但比起京都和中原毕竟式微了许多,正像《七笔勾》里所言,\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道教文化的虚无淡泊,在这里有一定土壤,佛教文化的因果报应,在这里被内化为学好向善。也由于天旱,这里的龙王庙就遍地皆是;还由于边塞重地,这里也连带地信仰关帝之神,由此而及的\哥老会\以及结拜盟誓干大干妈之风盛行。这里的文化是综合的,杂拌的,也是包容的。主流与非主流不很明显,官方与民间的不很突出;实用与非实用都有阵地,儒道与释道都不拒绝。他们看重义气,只要义气相投,可以两肋插刀;他们崇尚武力,身体强壮是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我的榆林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