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佛道思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16 本文由岛与幕歌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五章 佛道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道教的起源及变化以及隋唐时的修道理论,提高学生对佛道教的正确认识。

重点:佛道教的思想来源。

难点:佛道教思想的变化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适时进行课堂讨论。 授课时数:4课时。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和道教思想

道教自东汉末年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道教逐渐完善了其道教组织、思想和炼养方法、经典体系、仪规制度、神仙谱系和历史传承,至唐初有了道教的哲学,从而使道教成为一完备的宗教。北魏时,中国道教定型。

一、起源(来源):古代鬼神思想、战国至秦汉的神仙说与方士方术、谶纬、黄老思想(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自东汉末年出现,《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

魏晋间北方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人民群众便流入江南或巴蜀,而巴蜀民众也因此又流入江南。于是北方的太平道和巴蜀的五斗米道也传到江南。江南就出现了太平道的支派于君道、帛家道与五斗米道的支派李家道、清水道及杜子恭道团。这些道派都广泛在民间传播,后来还多次出现李弘起义与孙恩、卢

1

循起义。

传入江南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在民间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上层发展。东晋时期信奉天师道的土族就明显增多,如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吴郡杜氏、义兴周氏等等,都有信奉天师道的。

(一)、魏晋南北朝的道教有如下特点。

第一,道士们热衷于制作和增修道书,附会老庄,吸收儒学,暗纳佛教,兼容丹鼎与符箓,努力建立道教教义、教规与神学体系体系。

第二,道教的主流从民间宗教逐步变为官方或上层宗教,从区域性的宗教变为全国性的宗教,从分散活动的宗教,变为有中心、有基地的宗教。相应地,政治统治者对道教的政策,从防范到保持距离,转变为利用、支持,这是道教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第三,道教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同化学、医药学、养生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等,著名道书《黄庭经》等,对医药、化学、卫生等学科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四,道教尚未形成强大对峙局面,道教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组织系统。教信徒为数较少,远不能与佛教徒相比。道教的社会影响在儒释道三教之中也是最弱的。

(二)、东晋初,葛洪对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总结,确立了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并发展了金丹派的炼丹术。

葛洪(286-363,字雅川,自号抱朴子)。原始道教主要以符水为人治病,

具有救世度人的利他性。而葛洪则将此等观念引向神仙传统,强调个人的度世成仙。他于所著《抱朴子》中,论证了人能成仙的依据,研究人的成仙方法。葛洪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而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而修道最主要的方法是宝精行气和服食还丹金液。但他将修仙与封建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为道当先立功德”,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农民的反抗性,另外也能满足统治阶层的长生愿望。他深受玄学贵无派的影响,以“玄”为世界本体;同时讲究道教徒为人处世原则,增加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倾向比重,为道教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葛洪特重炼丹,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古化学资料。

2

葛洪之前,有许真君。许真君为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许真君的诞辰之日是吴赤乌二年(239)正月廿八日降生,母先梦金凤卸坠于怀中而有娠。(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他师事著名道士吴猛,号称大洞真君。晋太康元年(280),许逊举为孝廉,时值四十二岁,又辟旌阳令(今四川德阳县),治政廉简,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立生祠以供其像因之后人称为许旌阳。后来见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曾自言遇上圣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蛟擒妖道法。传说他曾镇蚊斩蛇,为民除害,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

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北宋徽宗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它(观在今江西南昌西山),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南宋绍兴年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孝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净明忠孝派:强

调修道必须忠君孝亲。

(三)、南北朝时代,两次大规模的宗教改革活动,

1、北魏寇谦之(363-448,字辅真)领导“清整道教” 新天师道(北天师道)形成。北魏太武帝时,寇氏曾使北魏太武帝在京城设天师道场,改国号为太平真君,并亲至道场受符箓。他对天师道作了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即以封建礼法制度为准则,凡符合的就保留和增加,不符合的就革除。寇谦之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宣传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土,天有三十宫,

宫中皆有主神,并有辅佐主神的其他神仙和翼从。另外,他还改变了原先此教派的租米钱税制和房中术的做法,以清虚为本旨吸取儒家礼教,他把遵循封建礼法,作为修仙的首要之法,强调通过养生修炼达到长生不老,同时重视符录、斋戒沐浴、烧炼金丹、制定召神劾鬼科仪。经此改革后,天师道完全适合于统治者的需要,成为了统治者所用

的官方道教。

2、陆静修(406-477,字元德)重整南方天师道(即五斗米道)。陆氏在刘宋收母后为徒,并在宣教活动的经费与场所等方面,得到宋明帝等人的支持。陆静修以广收道经,集经戒、方药、符图分为三洞,奠定《道藏》基础为著名。由于他能为道教规定斋戒科仪,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教义、戒律,制定教会组织

3

秩序,从而完成了其宗教体系的创立过程。创制道教教义过程中,能注意与儒学思想的配合。

(四)、南朝陶弘景构建道教神仙谱系,援佛入道。开创茅山宗。《真灵位业图》:上清派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他在隐居茅山45年期间,广招徒众,弘传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核心基地,后世因称之为茅山宗。陶弘景著作很多,除有很多道教著述之外,还编撰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写出《真灵位业图》一书,对道教崇信的神仙作了系统化的工作。

神仙谱系的建构:将神仙世界划分为7个层次,每一层都有一位主神仙居于中位,其余诸神仙分列于左、右位或特意留置的散仙、女仙之位,使得在当时能搜罗到的近700名各类神仙秩序井然地各就各位,组成一个既庞大而又整饬的神仙阵容。如第一层,元始天尊居中位,左右分列着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东明高上虚皇道君、紫虚高上元皇道君、洞虚三元太明上皇道君等。又如第三层,太极金阙帝君居中位,左右排列着黄帝、尧、舜、禹、孔子、尹喜、庄子、安明生、葛玄等历史名人变化而成的仙人。像陶弘景这样精心排出一个道教神仙谱系,在道教史上还是首见,但他所列示的这一谱系并非是神仙谱系的最终形态。这样,经过他的整理,道教大致拥有了一个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庞大神仙谱系。这个神谱大体上已具备了后来道教以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首的神灵崇拜体系的轮廓。

道土们之所以崇拜、羡慕神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神仙作为“道”的化身,具有不死不灭、形神同在的特征。那些先天地而存在的“神”,自然是不存在生死问题的,即使是后天修炼得道的“仙真”。

炼方术是成仙之术。

但是,北魏道教的发展终不如佛教,加之寇谦之之后又没有杰出的弘教者,新天师道便在魏末衰落了。北齐甚至不承认道教,北方道教只有北周关中地区兴起的楼观道在发展,并成了后世隋唐最兴盛的道派。

三、隋唐时期道教思想

隋唐时期道教也进入兴盛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人数增加,学者辈出,其教义更具理论色彩,斋醮(jiao)仪式更趋完备,炼丹术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道教理论的空前繁荣则是这个时期道教的最大特色。

4

隋唐道教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其内部上清派、楼观派、正一派、灵宝派等不同派别在相互融合中进一步推进了道教教义学说和仪轨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其外部与儒佛、特别是与佛教在教理教义的不同层面展开冲突和争论中深化了理论。

就道佛关系而言,道教主要借鉴吸收佛教的思辨哲学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佛教则对道教的法术斋醮等有所借鉴。

就道儒关系而言,隋唐道教基本沿着道教自创立以来吸收儒家伦理纲常的思路继续发展。隋唐道教也曾试图以“道”统“儒”,因而援儒入道、道本儒末成为隋唐道教不同于前代的伦理化特质。不过,与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教化是建立在求仙得道的神学基础之上的,因而更偏重其道德伦理教化的外在威慑性。

隋唐道教理论的重要建树,突出地表现在其重玄学理论的兴盛。因为在道教

形成初期,于玄学名士与佛僧热衷研习老庄哲学时,道教徒则多从事符箓科教和炼丹养生的

活动,而少有能发挥老庄思想的人。及至南北朝佛教兴盛,常与道教发生争辩,在争辩中佛僧屡次贬斥道教经书浅陋,教义既少理趣,修持又近乎巫。道教徒受此刺激,转而重视经教体系及哲学义理的建构。继《灵宝》、《升玄》等杂糅佛儒学的经书问世之后,又承袭玄学,研究注疏老庄、兼容三教思想,从事新道教哲学的构造。所以,重玄学是渊源于原始道家、发轫于南北朝、融摄玄佛

之宗义、以双遣双非为重要理论特征的隋唐道教(道家)的一种主流学说。以成玄英(《庄子疏》)、李荣(《道德经注》)、唐玄宗、杜光庭等为代表的重玄学大家运用重玄学的方法,在道体论、道物论等许多方面对道教形上学展开了全新的理论阐发,从而大大提升了道教理论的思辨水平。隋唐道教重玄学理论的发达,正是道教思想与佛教思辨理论相互融合的一个典型例证。

渊源于原始道家而又融摄了佛教般若学思想和方法的重玄学,在当时终于成为道教的一种主流学说。唐代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成玄英融会佛教中观学的方法而对“重玄之道”、“重玄之理”作了精致的发挥,有些话语几乎可以放到佛教著作中去而看不出有太大的差别,例如他曾多次使用“非有非无”(《老子》第十四章疏)的论证方法来破除心执,强调“心境两空”(《庄子 齐物论》疏)。

这里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与佛教何其相似。从老子的“玄之又玄”到佛教非有非无的“重玄之域”,再到隋唐道教的重玄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佛道思想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佛道思想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797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