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药物动力学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16 本文由酒话醉人心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剂型因素

1)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和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2) 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 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和溶液剂等。

4) 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相互作用 6) 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贮存条件 2 生物因素

1) 种属差异:如鼠、兔、狗和人的差异 2) 种族差异:如不同人种的差异

3) 性别差异:如动物的雌雄与人的性别差异

4) 年龄差异: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和老年人等生理功能的差异 5) 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

遗传因素:酶的活性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

的过程。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转运机制及其特点 转运机制 被动转运 载体媒介转运 转运形式 载体 机体能量 膜变形 无 无 无 无 可穿过的物质 水,乙醇,尿素,糖类 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 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无(主动) 需要 有 纤维素,三酰甘油,和重金属

胃: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的褶皱,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差。

为什么说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1、全长2-3m,表面积200平方米(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比同长度圆筒面积大600倍。

2、胆汁、胰液中和胃酸,有适宜的pH。 3、丰富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慢少) 4、pH:5 – 7.5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胆酸盐(牛磺胆酸钠、甘胆酸钠)使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吸收?。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十二指肠的过程。

吞噬作用 无(主动) 需要 有 细胞内不能消化的物质以及合成的分泌蛋白 单纯扩散 无(被动) 不需要 膜孔转运 无(被动) 不需要 促进扩散 有(主动) 不需要 主动转运 有(主动) 需要 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描述。 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P28

肝首过作用:药物透过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入肝后转运至体循环(在进入体循环前)过程中,药物被降解或失活的现象。

胃肠淋巴系统: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的途径之一。(大分子,脂溶性的药物)

胃肠道中未解离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函数,其关系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 / Cu)

pH-分配假说:药物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之为pH-分配假说。

通常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所预测的值要高,原因有: ①小肠吸收表面微环境比肠内pH低(弱酸性药物); ②小肠吸收表面积大。解离药物? ?未解离

研究表明,无论在胃中还是在小肠内,酸性药物的吸收百分率随着PKa的增大而增大,碱性药物的吸收百分率随PKa的增加而减少。

通常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说明该药物的脂溶性较好,吸收率也大,但油水分配系数与药物的吸收率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

药物的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固体药物

在肠道内经历崩解、溶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

药物粒子与胃肠液或溶出介质接触后,药物溶解于介质,并在固-液界面之间形成溶解层,称之为扩散层或静流层。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可促进药物的溶出速度。 溶剂化物: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晶。

药物在水中的溶出速率大小:水合物 ? 无水物 ? 有机溶剂化物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溶液剂 ? 混悬剂 >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第三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一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二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三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四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为提高二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设计: 1.制成可溶性盐类

2.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 3.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5.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6.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7.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静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是100%

皮下注射:一些油混悬型注射液或植入剂可注射或埋藏于皮下,以发挥长效作用。

皮内注射:一般作为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肌内注射的药物吸收速率一般:上臂三角肌 > 大腿外侧肌 > 臀大肌 对于全身性疾病,药物必须通过角质层。

口腔粘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有,能避开肝首过效应,无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

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患者耐受性好。

一般认为口腔粘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粘膜之间。口腔黏膜中舌下黏膜渗透性能最强,颊粘膜次之,齿龈粘膜和颚黏膜最慢。

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 某些蛋白多肽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均能达到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以及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粘膜给药。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少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过效应的影响。

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经角膜渗透和不经角膜渗透(结膜渗透)两种途径吸收。

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采用的措施有增加制剂黏度,减少给药体积或应用软膏,膜剂、调节pH、渗透压和表面张力。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V没有解剖学上的生理意义,但是V表示药物在血浆和组织间动态分布特性。 平衡时的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越强,对药物的贮存能力也越大。

蛋白结合率高的高的药物,在血浆游离浓度小,结合率低的游离浓度高。 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可用血浆蛋白结合率(β)表示

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给药剂量增大或者同时服用另一种蛋白结合能力更强的药物后,由于竞争作用其中一个蛋白结合能力弱的药物可能被置换下来,导致游离药物浓度急剧变动,从而改变药物分布,引起药理作用显著增强。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易发生药用安全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药物动力学复习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药物动力学复习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024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