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把它分为 思维、 思
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 动作 形象 )
29、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提出问题、 、 和验证假设。(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
30、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
和验证期。
(酝酿期 豁朗期 )
31、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水平是 曲线的关系。 ( 倒U型 )
32、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和 。
(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
33、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无关运动停止和呼吸运动的变化。 ( 适应性运动 )
34、直接兴趣是引起 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 的重要条件。(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
35、有意后注意是在 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
36、注意分散(分心)的客观原因有 的干扰、 的吸引和 的
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嘈杂环境 无关诱因 单调乏味)
37、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 的,而且同时进
6
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形成 。 ( 熟练/自动化 内在联系/活动系统 )
二.现象解释题及其答案
1、 乐团指挥的听觉的差别感受性比一般人高。
这是因为感受性在实践锻炼中可以得到提高。而乐团指挥所受到的这方面的训练远多于一般人, 所以他的差别感受性要高一些。
2、从高楼上看马路上的汽车,视网膜上的成象和玩具汽车的成象相同,但人们不
会把汽车知觉为玩具。
这是知觉恒常性规律在起作用。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觉的对 象的映像保持相对不变。
3、割玻璃的吱吱声会使人的皮肤起鸡皮疙瘩。
这是联觉。联觉指由一种感觉同时引起或加强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这里是由听觉引起了肤觉。
4、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或从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
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
这是感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指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
变化的现象。其中,前者是暗适应;后者是明适应。
5、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
有点发绿。
这是感觉对比现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的对比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7
的现象。根据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感受器的情况不同,分为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
比。其中,前者是继时性对比;后者是同时性对比。
6、不少小学生在演算了:8+2=10;5+4=9之后,再做下面这道题4 3=?他们的答案往往是7,其实4与3之间并没有运算符号。
这是定势对知觉过程的影响。定势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感知和思维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7、有的女生能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电视看得明明白白,毛衣也打的一针不错。
这是一种注意分配现象。注意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
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程度。
8、有的教师为了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一进教室就把所有的直观教具都放在教桌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样做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事与愿违。
这引起了无意注意,导致注意分散的现象出现。配合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具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引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如果教具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本例中提到的做法,使教具成为新异的刺激,对教学起到了干扰作用。
9、有时人们在夜间走路,偶尔看到一个稻草人,随即又看到别处房屋的白墙,这时白墙上也有一个“稻草人”,但事实上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 这是视觉后象。当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消失时,感觉映像并不马上消失,还会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三.简述题及其答案
8
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如下: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3)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知识经验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者的联系表现如下: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一般来说,如果能对某个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的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影响下产生的。 2.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感受性的提高仅见于视觉的暗适应,大多是感受性的降低。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也是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现象。
(3)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如“联觉“现象,就是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种不同感觉的现象(“甜蜜的噪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等)。
(4)实践提高感受性:人的感受性在生活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是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的,特别是通过长期的职业和实践活动、某些特殊训练和感官机能的补偿作用,能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3.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2)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具有对优先知觉事物形成清晰影像,而对周围环境的事物,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示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非常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9
4.简述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即对信息的编
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们有序而完整地统一于记忆活动中。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
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具体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3)刺激物对比的差异。(4)刺激物的运动。
第二,人的主观状态,具体包括:(1)人的需要、兴趣和期待。(2)人的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3)人的知识经验。 6.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绘图说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比。太低的动机强度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但过高的动机强度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抑制思维活动,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即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过强或动机过弱,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高
(画出大致轮廓即可)
效 率
低 弱
适中 强
动机强度
1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