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方法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张衍标
(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 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既可检验课前预设的科学性也可提升课堂动态生成的质量。现以基于共同
教学目标的两节《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为例阐释课堂问题设置的层递性、过渡性、整体性,并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连贯性;层递性;过渡性;整体性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134-01
到苏轼身临赤壁,举目远眺若有所思,但其所见所思所感似乎不那么明确,全班同学一起高歌“大江东去”。诵毕,明确苏词之壮美似乎可见一斑。
文本研习一:以全词层次划分和苏轼与周瑜比较两个问题为主线展开:在直观感受全词之后还要熟读精思,认真对照课下注释和已有知识解决上述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呈现了大致相同的两类答案:一是按照上下阕分两层,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二是按照写景、思人和抒怀三层。第二个问题学生主要呈现了“雄姿英发”与“早生华发”,“小乔初嫁”与“唯酒一尊”,“羽扇纶巾”与“多情自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被贬酹江月”四个方面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笔者呈现自己的解读:以四对短语“时空感悟”“动静对立”“得失对照”“大小对比”词的层次划分来串讲。第一层凸显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强调主体仰观俯察之间产生的民族回应和文化信仰;第二层凸显“穿”“拍”“卷”的主语是此人心胸,强调心动使然的“心有天游”;第三层凸显周瑜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慰神;第四层凸显“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主体选择。对于苏轼和周瑜的比较,笔者用了一组对比词汇:“雄姿英发”与“早生华发”;“东吴都督”与“团练副使”;“功名显赫”与“功业无成”;“幸福美满”与“屡遭不幸”来讲形式上的对比,并强调周瑜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情怀”和苏轼的“自我解脱”和“形神和谐”。
文本研习二:以“词人为何写此‘赤壁’?”“词人缘何钟情‘周郎’?”和“词人以何心境‘怀古’?”三个问题作为主线进行。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有:被贬至此实属偶然也是无法选择的必然;“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明当地有关于赤壁的传说;“故垒西边”的战斗工事为传说提供依据;赤壁壮美之景易于壮怀激烈之情的抒发。笔者适当补充《石钟山记》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名篇,笔者采取常规的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习、课堂小结等四个环节架构课堂教学,以下呈现两个版本:
导入一:“赤壁”因一人而在中国历史上彰显千古风流;“词”也因一人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劲笔凌云豪迈奔放;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史更因一人而闪烁精神超越的璀璨星光。他就是苏轼。他在林语堂的笔下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在余秋雨笔下是突破人生重围的好典型;他在王国维的笔下是三代以下与屈子、渊明、子美并立的具有伟岸人格的大丈夫。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词作,走进他的性灵,去感触最鲜活的律动。
导入二:926年前,他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便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909年前,他在常州大地闭上了双眼。他之于常州便是浓厚文化积淀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踏足常州大地之前,另一方热土———黄州诞生了《赤壁赋》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孕育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东坡居士的豪言壮语。
整体感知一:谈到演绎苏轼的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为恰当,难道只有关西大汉可以演绎苏词的壮美吗?教师范读后抛出问题: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你对此词的直观感受。同学得出这样一些词语“气势磅礴”“震撼力强”“有力度”“壮怀激烈”“豪迈奔放”“豪放”等。呈现陆游“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语和姚鼐“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的论述,并强调表达明确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二:谈到演绎苏轼的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很是妥帖,但南国的汉子一样可以演绎苏词的壮美,笔者请所有男生齐声朗诵全词。让人仿佛看
134语
文学刊2014.12
[作者简介]张衍标,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以《念奴娇&183;赤壁怀古》为例谈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