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高中课改从04年开始,至今已有6、7年了。对于课程改革的框架、结构、目标、定位、意义,各种版本的文件都有解读。但经过这几年的实施,各个省份对课改却有着不同的的认识和理解。在最初的几年里,大量的培训主要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而现在的培训主要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课改?课改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其实课改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改革开放30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30年,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30年,30年的教育我们到底是什么定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还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都是我们要反思总结的地方。我想,这一时期的教育可以分成三段,每一段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78年到88年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第一个10年。这10年的教育做了两件事,第一是拨乱反正。文革期间,高考制度废除了,文化课不学了,整个基础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人才选拔的唯一方式是推荐保送上大学。轻文化、忽视知识是当时教育的一种常态,导致我国在文革结束后的现代化建设陷入严重的知识断层、人才断层困境,国民素质整体下滑。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恢复高考。这一标准性事件对整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教育大国的崛起》一书对恢复高考制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第二是这10年的高考为我国30年得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文革后,邓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下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论文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