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影验光是一种唯一可以获得患者真实屈光状态的好方法,更是验光师及眼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近年来有不少从业人员虽经培训,但对于检影验光的原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为此,我给我身边的员工及徒工,做了一个很通俗的浅析,以便易懂,在这里也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一下,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1、检影的原理
1.1光影的产生
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反光镜反射后的走向,通过被检者眼球的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聚焦在视网膜上,使照亮的视网膜发出返回光,返回的映光又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射向检影镜,检查者(即验光师)可以从检影镜后面的窥孔中看到被检者眼视网膜照亮返回的光影。通过特定的检影距离和所需的正负读书透镜片,使被检眼与检查者眼二者互成共轭,此时检查者看到被检眼视网膜上的映光,就变成了平行的映光。
1.2平行光
正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发出的返回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时也同样是平行光。
1.3集合光
近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改变,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到达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弥散圆。此时视网膜返回出来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在离开眼球不远的地方即5m距离内,成为一个集合焦点,而在5m外即无限远处也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散开光,需要用凹透镜来使其变成平行光。
1.4发散光
远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缺陷,当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落在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未成焦点的光环。此时,在任何一个距离的地方只是一未成集点的散开光,需要用凸透镜来集合它的散开光,使其成为平行光。
2、检影的工作距离
验光师给患者检影时,应选择便于观察屈光状态的距离。根据被检眼的屈光状态及矫正屈光度数的要求,平行光线入眼后,经眼屈光系统传到视网膜时,反射出来的光影,在无限远处也是平行的映光光影。由于在5m以外(即无限远处)作检影验光是不现实的,是无法观察到屈光状况和光影动向的,所以只好把检影的工作距离用合适的透镜变化到有限近距离。根据凸透镜聚焦的光学原理的公式计算,平行光通过1D的凸透镜片折射出来的光,聚焦在1m的距离处;同样2D的凸透镜片折射出来的光就聚焦在0.5m处;1.5D的凸透镜片折射出来的光就聚焦在0.67m处。即1/检影距离=工作距离透镜片屈光度数。如在0.5m检影时,患者眼前试镜架加放的是+3.00DS正透镜片,光影中和,即3-1/0.5=1D,该眼远视屈光度数为+1D,就需戴+1.00D的凸透镜来矫正。在实际检影工作中,一些验光师及眼科医师都习惯用1m、0.5m和0.67m来检影,以便于计算,其实检影的距离不一定要固定在1m、0.5m和0.67m,只要我们验光人员明确了这个原理,在任何一个合适的有限距离都可以进行检影。比如,为一近视患者检影时,眼前的试镜架加放的是-3.00DS镜片,在0.8m处光影中和,即-3.00D-(+1/0.8)D=-3.00D-1.25D=-4.25D,该患眼就应该配戴-4.25D的近视球镜眼镜。
3、光影的识别方法
在检影验光时,当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反光镜照射在被检者视网膜上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影动,而是视网膜的光点反射在瞳孔区的映光,根据映光的动向来认识集合光、分散光和中和光,从而得知近视、正视、远视和散光。
3.1逆动光、表示为近视
根据检影验光的习惯距离为1m时,被检者眼前试镜架上应放+1D正镜片,用来把无限远处的光集焦在1m距离处,使验光师与患者的光点在1m处中和,互成共轭。此时摆动检影镜,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浅析检影验光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