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的归因及管理策略
有些教师感慨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除了教学本身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另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处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变化较大,教师越发不易掌控。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课堂秩序和纪律问题的策略和方式,因此,就课堂问题作一番分析和建言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在老师眼里,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就是课堂问题,维持秩序和纪律成了教学的目标本身。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怎样坐都有严格的行为标准,违背这些标准在教师眼里就是问题行为。试问,这样的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本身有多少思考,是否思考过他们要求的纪律标准在多大程度上容纳了孩子的个性,是否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呢?
什么是课堂纪律,教师和孩子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一名学生曾对笔者说起过他心目中的课堂纪律:我觉得比起课堂纪律来说,课堂氛围显得更为重要。在开心的环境里,我会觉得学习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一定能提高。相反,如果,我觉得这个教室很威严,我心情就会受到压抑,纪律再好也不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觉得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环境。 这里讲这些并不是提倡无政府主义,并不是对课堂纪律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哪些学生行为属于课堂纪律问题作个缜密的思考。实际上,课堂纪律问题行为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例如有学生总是迟到或缺课、对同学或教师的侵犯、课堂吵闹、拉帮结派、破坏学校财物、恶作剧、自暴自弃等。我们要处理这些课堂纪律问题,就必须对这些行为加以归因。
一、课堂纪律问题行为的归因
课堂中出现的纪律问题行为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但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种动态性的问题根源。
(一)问题的根源之一:学生
归因于学生并不是想说孩子一定是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有些看似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学习的任务不适合他的能力或兴趣等。
1、渴望获得别人关注引起的问题行为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能体会到,如果周围的人一直无视我们的存在,那是最令人伤心的。处在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儿童,他们自然也希望获得学校的认可、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天性的社会需求。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学校文化并不是为每一个人的,尤其在我国的教育国情下,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学习成绩和对学校和班组规范的服从。这种主流文化自然就把学生进行了分等:有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在学校这种环境下如鱼得水,或者学习对他们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或者他们天性开朗、友好,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喜欢和关怀,或者他们认识到希望获得他人支持性的关注就必须遵循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的基础就是相互尊重、彼此容忍、相互理解。但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他他们在入学前生活的环境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权益。等进入了学校之后,他们还是采取这种策略来应对学校的生活,但学校生活却有一套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规范。当他们的策略与学校的规范不一致时,他们在学校中受到的不是友好的态度,或者是教师的谴责,或者是学生的排斥和敬畏。这时,他们的瓜可能并不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课堂问题的归因及管理策略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