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对AMI后心室重构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不过多数尚不适合于临床常规应用[5]。另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MI急性期NT-proBNP>463.4 pg/mL(中位值)与EF<55%独立相关,也可用于预测AMI 后心室重构。
管理理念新突破
CSCSF 2020 ONLINE
针对AMI后心室重构患者群体,《共识》指出其临床治疗目标为预防、减缓、或逆转心室重构以降低心衰与死亡发生风险,并应从危险因素预防、心肌再灌注治疗、器械辅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四大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其中,心肌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静脉溶栓治疗、PCI、CABG等,这也是防治和逆转AMI 后心室重构的根本措施,故AMI患者应尽早行血运重建。
图3. ARNI类药物作用机制
在药物治疗上,除却传统的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共识》首次推荐将ARNI类药物用于AMI后心室重构防治(图3),并明确指出:在EFrHF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能降低NT-proBNP水平,而且在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及逆转心室重构方面均显著优于ACEI/ARB;沙库巴曲缬沙坦能缓解心脏电重构的发生;应按指南要求将ARNI滴定至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此外,《共识》认为:严重心室重构,且心衰症状重、药物治疗效果差的D期患者,必要时可植入LVAD。在电重构猝死的预防上,建议MI后至少40天,或血运重建后至少90天,在接受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如果LVEF仍≤35%,NYHA心功能II级以上,可考虑ICD;或无症状的AMI后患者,LVEF仍≤30%,并且期望有1年以上良好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ICD。
当然,AMI患者的术后随访管理亦不容忽视。《共识》推荐MI患者出院后每2周随访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1~2月1次;随访内容应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临床评估心功能分级、肾功能与电解质、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等,并根据病情行BNP/NT-proBNP、TEE、动态心电图检查;推荐每6个月进行1次病情评估,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CSCSF 2020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解读(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