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概括病理学学科内容
周边粘膜皱壁常向溃疡处集中——呈放射状。
【镜下形态】:溃疡底部从内到外可分四层:(1)炎性渗出物层(最表层):WBC + 纤维素; (2)坏死层:坏死细胞碎片
(3)肉芽组织层(新鲜); (4)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
2.结局和并发症(1) 愈合:渗出、坏死物吸收、排出,肉芽增生填补,周围上皮再生、覆盖创面愈合。
(2) 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3.临床表现: 上腹痛——周期性疼痛;返酸、暖气。
胃溃疡疼痛——餐后半至两小时之内,下次餐前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餐后3~4小时)进餐后缓解。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 己六种
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1)细胞水肿: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
LM: 胞浆疏松化:肝C体积↑,胞浆疏松网状,半透明。
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EM:内质网扩张,囊性变;线粒体肿胀;核蛋白脱颗粒。
(2)脂肪变:肝细胞中脂肪空泡↑,小囊泡或大空泡。
(3)嗜酸性变:肝C胞浆→脱水→浓缩→嗜酸性↑累及单个/几个肝C。细胞死亡前兆。
2. 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坏死细胞核固缩→消失,浆浓缩→红染圆形小体→入窦周或窦中→嗜酸性小体——细胞凋亡。
(2)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单个或数个肝C的坏死。
②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肝小叶周边界板肝C的灶性坏死和崩解,界板呈虫蚀状缺损。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指肝细胞带状融合性溶解坏死,中央V-汇管区,汇管区-汇管区,中央V-中
央V之间的连接坏死带。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 大片坏死: 亚大快坏死 大块坏死
3. 炎细胞浸润
4. 再生与增生
病毒性肝炎: 普通型(急性 慢性) 重型: 急性 亚急性
无黄疽型:HBV;黄疽型:HAV。
临床表现:①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②血清谷丙转氨酶↑ ③黄疸
病变:【大体】:肝体积↑,被膜紧张。
【镜下】: ①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②坏死——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③汇管区及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结局:1.痊愈:半年~1年可恢复 2. 转为慢性:丙型(50%)、乙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半年 分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徙性肝炎
病变:轻度慢性肝炎:点/灶状坏死,碎片状坏死轻,汇管区纤维↑,小叶结构完整。
中度慢性肝炎:坏死↑ 灶性坏死 碎片坏死重 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严重, 重度碎片状坏死, 大片桥接坏死, 肝C不规则再生, 纤维间隔分割, 假小叶形成
LM:肝C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含大量HBsAg),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EM:线状或小管状物质积存于内质网池内
IHC:HBsAg阳性
分布: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发展迅猛,病死率高。
病理变化:【大体】肝体积↓↓(左叶),重量↓,质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或红褐色(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镜下】:①坏死:严重、广泛。肝索解离,溶解→大块坏死。 ②小叶中央开始坏死→四周,残留肝C少。
③肝窦扩张充血、出血;枯否C增生肥大。 ④小叶内及汇管区L和M浸润。 ⑤肝C再生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变变:【大体】:肝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镜下】:亚大块坏死 + 肝C结节状再生;原小叶结构丧失;小叶内外炎细胞↑。周边小胆管增生 + 胆汁淤积→胆栓。
肝C变性、坏死、纤维组织↑+ 肝C结节状再生→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改
建→肝脏变形、变硬→肝硬化。
临床病理类型:
病理变化:【大体】: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略大,质稍硬。 后期:肝体积↓,重量↓质硬。
,大小相近,薄层纤维包绕。 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
【镜下】:(1+ 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
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2)假小叶周纤维组织↑+ 慢性炎C浸润,小胆管淤胆。 (3)原有肝损害的病变形态改变可同时存在。
1)病因:乙、丙型亚重肝转变而来;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引起。
2)病变: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大体】: 肝体积不对称性↓,重量↓,质地↑变硬。 结节较大且大小不等;结节间纤维条索宽大。 结节呈黄绿或黄褐色。
【镜下】:正常小叶结构破坏,代之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C变性、坏死 + 胆色素沉着。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病理学重点总结(2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