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1、最先发起人:陈独秀、胡适 2、发起时间:1917年 3、周作人《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文中着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怎样发现了人,人道主义怎样主张“灵肉一致”的人生,西方和俄国的人道主义作家的反映社会人生的严肃作品又是如何区别于我国古代一些“非人的文学”。 4、四大文学社团: 成立时间 代表人物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周作人、沈雁冰、叶绍军、许地山、王统照、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 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初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后期: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新月社 1923年北京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留学英美) 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儒等 语丝社 1924年11月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也是文学研究会) 主要阵地 《小说月报》 《创造》季刊、《新月》月刊 《创造周报》、《诗刊》季刊 《创造日》、《洪水》后期:《流沙》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①前后期以1925年五卅为界;②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新诗格律化,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语丝》 文学主张 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其他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群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
5、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写作爱情诗而闻名。 代表人物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出版诗歌合集《湖畔》。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鲁迅
1、主要著作 主要篇目 主要人物 2、阿Q人物形象分析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二、郁达夫
1、主要作品: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分析
三、郭沫若
1、主要诗作
2、《诗论》的核心:主情说 3、“泛神论”思想的核心 4、诗歌风格:浪漫主义
四、闻一多、徐志摩
1、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最先主张新诗格律化的诗人。 代表诗作 1、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闻一多 徐志摩 第三章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流派的产生跟地域有很大关系。(20年代小说流派以社团形式存在。)
一、丁玲
1、丁玲创作是转型的,其转变过程:
2、在其转型期间,具有分水岭标志性的作品:《水》
3、《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一个苦闷的女知青形象,分析莎菲的苦闷。
二、东北作家群
代表作
萧红 萧军 三、新感觉派与京派
定义 形成时间 新感觉派 1932年施蛰存主办的《现代杂志》正式发行,标志着新感觉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同时培育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诗歌中的现代派。) 京派 活动时间 代表人物 活动地域 文学主张 创作特色 四、“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
1、代表作:《公墓》
2、创作手法
五、茅盾(社会剖析派小说代表)
1、主要作品: 2、《子夜》 1)出版时间 2)主人公
3)写作意图: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六、老舍
1、主要作品:《骆驼祥子》
2、《骆驼祥子》中是怎样描写祥子精神没落的:买车的三起三落 3、导致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4、老舍是写市民生活的,所以能够代表老舍文化立场的是老派市民。
七、巴金
1、主要作品
2、《家》里面觉新的形象特征(可简答可论述) 八、沈从文
1、《边城》是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2、以《边城》为例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的特色。
3、湘西小说的艺术特色(可以不管内容,着重从手法上分析。)
第四章 30年代戏剧
曹禺
1、《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2、分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第五章 30年代诗歌
1、现代派
2、戴望舒诗歌的象征主义:
3、戴望舒诗歌特色:通感、象征手法的运用;朦胧而富有暗示性的形象 4、《雨巷》不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原因:
第六章 40年代文学
一、诗歌 1、七月诗派
名称的由来: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命名
2、九叶诗派 二、小说 1、张爱玲
1)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 2)结合《金锁记》分析张爱玲的创作特色: ①取材方面 ②内容上 ③艺术手法
2、钱钟书
1)《围城》:号称“新儒林外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