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解析】选B。明初到清末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增加,故B正确。
6.(2016·潍坊模拟)“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解析】选C。由材料中“疏于户口”“游手日众”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故选C。
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由此判
断此时 ( )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解析】选B。由材料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并引领一批“去文学而趋利者”,可以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
8.(2016·鄂豫晋陕冀模拟)“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 )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解析】选C。材料一方面阐明了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兴盛,已成民间习俗,另一方面指出了由于分工的细致推动了手工业专门技艺水平的提高。
9.(2016·太原联考)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错误。
10.(2016·衡水模拟)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 )
贡绢 该路 路(行政单位) 州数 州数 河北东西路 京东东西路 京畿、京西北路 小计 A.政府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29 12 8 49 38 19 11 68 总州数的21%) 76.3% 63.2% 72.7% 72.1%(占全国 贡绢州所占比例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解析】选C。依据表格可知:表格只是表明贡绢州的数量,并没有体现贡绢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排除A;材料中数据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排除;华北地区早已有丝织业,D排除;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华北70%以上的州都要缴纳贡绢,说明“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1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解析】选C。材料详细地记录了丝织业从原料准备到成品的分工环节,主要体现了明朝末年该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故C正确。 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生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