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D的周长=AC+BC=10+6=16,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比较简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 10.C 【解析】 【分析】
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与左边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正确的选择为③,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是一道几何结论开放题,认真观察,熟练掌握和应用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1.D 【解析】
试题分析:A、连接CE、DE,根据作图得到OC=OD,CE=DE.
∵在△EOC与△EOD中,OC=OD,CE=DE,OE=OE, ∴△EOC≌△EOD(SSS).
∴∠AOE=∠BOE,即射线OE是∠AOB的平分线,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作图得到OC=OD,
∴△COD是等腰三角形,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作图得到OC=OD,
又∵射线OE平分∠AOB,∴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C、D两点关于OE所在直线对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作图不能得出CD平分OE,∴CD不是OE的平分线, ∴O、E两点关于CD所在直线不对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
试题分析:众数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在这组数据中42出现次数最多,故选C. 考点:众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63 【解析】 【分析】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因为所给多边形的每个外角均相等,据此即可求得正多边形的边数,进而求解.【详解】
÷60°=6. 正多边形的边数是:360°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cm,
由于正六边形可分成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且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与正六边形的边长相等, 所以正六边形的面积?6?故答案是:63.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外角和以及正多边形的计算,正六边形可分成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边三角形的计算. 14.2a﹣b.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数轴上a,b的位置进而得出b﹣a<0,a>0,再化简得出答案. 【详解】 解:由数轴可得: b﹣a<0,a>0, 则|b﹣a|+a2 =a﹣b+a =2a﹣b. 故答案为2a﹣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正确得出各项符号是解题关键. 15.AE=AD(答案不唯一).
1?sin60??22=63cm2. 2【解析】
要使△ABE≌△ACD,已知AB=AC,∠A=∠A,则可以添加AE=AD,利用SAS来判定其全等;或添加∠B=∠C,利用ASA来判定其全等;或添加∠AEB=∠ADC,利用AAS来判定其全等.等(答案不唯一) .16.8 【解析】
为了使第8次的环数最少,可使后面的2次射击都达到最高环数,即10环. 设第8次射击环数为x环,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62+x+2×10>89 解之,得 x>7
x表示环数,故x为正整数且x>7,则 x的最小值为8 即第8次至少应打8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不等式,再由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确定问题的答案. 17.4 【解析】 【分析】
由矩形的性质可得AO=CO=5=BO=DO,由S△DCO=S△DPO+S△PCO,可得PE+PF的值. 【详解】
解:如图,设AC与BD的交点为O,连接PO,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5=BO=DO, ∴S△DCO=
1S矩形ABCD=10, 4∵S△DCO=S△DPO+S△PCO, ∴10=
11×DO×PF+×OC×PE 22∴20=5PF+5PE ∴PE+PF=4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关系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18.90 【解析】
【分析】观察图象可知甲车40分钟行驶了30千米,由此可求出甲车速度,再根据甲车行驶小时时与乙车的距离为10千米可求得乙车的速度,从而可求得乙车出故障修好后的速度,再根据甲、乙两车同时到达B地,设乙车出故障前走了t1小时,修好后走了t2小时,根据等量关系甲车用了?1??2?t1?t2??小时行
3??3驶了全程,乙车行驶的路程为60t1+50t2=240,列方程组求出t2,再根据甲车的速度即可知乙车修好时甲车距B地的路程.
【详解】甲车先行40分钟(
402?h),所行路程为30千米, 60330?45因此甲车的速度为2(千米/时),
3设乙车的初始速度为V乙,则有
445?2?10?V乙,
3解得:V乙?60(千米/时),
因此乙车故障后速度为:60-10=50(千米/时), 设乙车出故障前走了t1小时,修好后走了t2小时,则有
7??60t1?50t2?240??t1?,解得:?3, 21?45??(t?t?)?45?24012??33??t2?245×2=90(千米), 故答案为90.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难度较大,求出速度后能从题中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组进行求解是关键.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点O到BC的距离为480m. 【解析】 【分析】
作OM⊥BC于M,ON⊥AC于N,设OM=x,根据矩形的性质用x表示出OM、MC,根据正切的定义用x表示出BM,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