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手术、治疗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健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即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及记录(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等)。
⑴急诊科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转送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及记录;
⑵手术室(麻醉科)与病房、ICU之间患者转送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⑶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⑴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⑵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九、各类导管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感染;进行各种管道护理时,动作应轻柔、准确、及时。
2.保持管道引流通畅,引流管的管腔必须通畅无阻,避免引流管拆叠、扭曲、受压;防止血凝块阻塞,可定时挤压管子,若是负压引流,应6小时抽吸负压一次。
3.防止引流管脱出,应牢固、妥善固定,必要时可采取多方位的固定。 4.长期引流的管道,应定期更换引流管。
5.引流的管道周围敷料应及时更换,保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以防细菌感染。 6.对带管病人加强宣教工作,减少恐惧心理。 7.如发生脱管,应立即通知医生,作相应处理。
8.护士不得擅自拔管,必须根据医嘱,达到拔管指征方可拔管。
十、各种医技检查护理制度
1.病人病情需要作CT检查、放射检查、核磁共振、B超及送人入院时,严格执行“首护”负责制,护士对病人做各种检查要做到心中有数。
2.危、急、重病人给予上氧、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双通道。做检查时护士要全程陪护,途中注意氧气是否脱落,输液是否通畅、外漏。根据病人情况,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固定,预防病人坠落。
3.对外伤、骨折病人妥善固定,送检途中,要保护骨折端,防止骨折加重。 4.对病情危重、血压不正常者,不能随意搬动,但病人又必须检查才能明确病变
- 6 -
的部位及大小时,必须告之家属在送检过程中可能发生意外,家属必须在《运送病人协议书》签字。同时,在护送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携带必须的抢救药品及设备。
5.凡急诊病人检查后需住院或立即手术时,由急诊护士电话通知病房或手术室作好准备,病人送入病房后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
十一、病人有自杀倾向或自杀后的风险预案与应急程序
1.风险预案:
⑴发现病人有自杀倾向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值班医生、护理部、医务处。 ⑵检查病人病室内环境,若发现私藏药品、锐利器械等危险物品给予没收;锁好门窗,防止意外。
⑶告知家属24h监护,不得离开。
⑷详细交接班,密切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心理状态。 ⑸查找病人自杀原因,有针对性的作好心理护理,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对病人的影响。 ⑹发现病人自杀,通知医生立即赴现场立即抢救。 ⑺保护现场,包括病室及自杀处。
⑻通知护士长、值班医生、护理部、医务处。 ⑼作好家属的安慰工作。 2.应急程序:
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
通知护士长、值班医 生、护理部、医务处
采取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
没收危险物品 家属24小时监护 查长自杀原因 详细交接班 立即抢救 通知医生 患者自杀 保护现场 通知护士长、科主 任、护理部、医务处
做好心理护理 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
十二、病人坠床/跌倒的风险预案与应急程序
1.风险预案:
⑴告知病人及家属预防坠床/跌倒的相关知识,提高病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坠床/跌倒。
⑵完善病房设施,对危重、年高、小儿、肥胖等病人加护栏,极度躁动的病人,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病人造成损伤。杜绝不安全隐患。
⑶当病人突然坠床/跌倒时,护士立即到病人身边,检查病人摔伤情况,立即判断
- 7 -
病人的神志、受伤部位,伤情程度,全身状况等,同时通知医生。
⑷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病人,根据摔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病人的方法,必要时行X光片检查及其它治疗。
⑸对于摔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等危机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将病人轻抬至病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孔、神志、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通知医生,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⑹受伤程度较轻者,可搀扶或用轮椅将病人送回病床,嘱其卧床休息,安慰病人,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根据病情做出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⑺对于皮肤出现瘀斑者可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清洗消毒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或有皮肤裂口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生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创面较大,伤口较深者遵医嘱注射破伤风药物。
⑻准确、及时书记处写护理记录,认真交接班。 2.应急程序:
患者突然坠床/跌倒
检查患者摔伤情况 立即通知医生 将患者抬至病床 进行必要检查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处理 观察效果 写护理记录 认真交班
十三、病人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然断电的风险预案与应急程序
1.风险预案:
⑴值班医师应熟知病房使用呼吸机病人的病情。
⑵住院病人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果突然遇到意外停电、跳闸等紧急情况时,医护护士应采取补救措施,以保护病人使用呼吸机的安全。
⑶部分呼吸机本身带有蓄电池,在平时应定期充电,使蓄电池始终处于饱合状态,以保证在出现突然情况时能够正常运行。护理护士应定期观察呼吸机蓄电池充电情况、
- 8 -
呼吸机能否正常工作,并备简易呼吸器。
⑷突然断电时,应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同时通知值班医师,严密观察病人面色、呼吸、意识等情况。
⑸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如:总务科、医务处、护理部、行政值班,迅速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恢复通电。
⑹停电期间,医护护士不得离开病人,以便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⑺应将停电经过及病人生命体征准确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中。 2.应急程序:
突然停电
立即联系有关部门
尽快恢复通电
使用简易呼吸器 通知医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遵医嘱给药 准确记录 十四、有创护理操作
(一)静脉留置针技术
1.穿刺好注明日期、时间、签名
2.封管用5-10ml肝素盐水正医封管,推注缓慢。
3.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剧烈运动和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4.告之患者留置针处避免污染,穿刺处切勿沾水,敷料潮湿时应及时更换,不能自行拔出留置针。
5.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6.更换透明贴膜后,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二)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 注意事项:
1.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2.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 3.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清楚。
- 9 -
4.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当及时处理。
(三)经外圈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 1.注意事项(穿刺后)
⑴输入全血、血浆、蛋白等黏性较大的液体后,应当以等诊液体冲管,防止管腔堵塞,输入化疗药物前后均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
⑵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但是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等。
⑶严禁使用小于10ml注射器,否则如遇导管阻塞可以导致导管破裂。 ⑷护士为PICC置等患者进行操作时,应当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⑸尽量避免在置置管侧肢体测量血血。
(四)输液泵使用技术 1.掌握输液泵使用技术 2.注意事项:
⑴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需参数,防止设定错误延误治疗。
⑵护士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拔警、故障,防止液体失控。
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发生液体外渗,出现外渗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十五、医护衔接
1.护士严格执行医嘱;
2.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必须一致; 3.处理医嘱时发现疑问及时报告医生; 4.病人有病情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