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传统化学文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40:42 本文由杳然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①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用如下方式直观地表示:

②若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分为9种分散系,如图:

烟属于固气分散系;雾属于液气分散系; 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单个小分子或离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分散质粒子 子 合体 合体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性 能否透 质 能 能 不能 过滤纸 能否透过 能 不能 不能 半透膜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2.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2)反应原理:FeCl△

3+3H2O=====Fe(OH)3(胶体)+3HCl(写化学方程式)。 (3)书写制备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的四个易错点 ①用“===”而不用“

”。

11

②Fe(OH)3分子式后注明胶体而不使用“↓”符号。 ③反应条件是“△”。 ④HCl后不能标“↑”符号。 3.胶体的本质特征、性质及应用

(1)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_nm。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①丁达尔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现象。 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②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作聚沉。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a.加入电解质;b.加入与胶粒相反电荷的胶体;c.加热。 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③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利用此性质可以证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应用:工业上静电除尘。

熟记:常见的胶体有①烟或雾、②鸡蛋白的溶液、③血液、④淀粉溶液、⑤豆浆、⑥牛奶、⑦墨水、⑧Fe(OH)3胶体、⑨硅酸胶体、⑩有色玻璃、?烟水晶。

(3)胶体净水

①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②常见的净水剂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其净水原理是Al、Fe发生水解反应分别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③胶体净水一般没有杀菌消毒作用。 [补短板]

(1)胶体一般分气溶胶(如雾)、液溶胶(如血液)和固溶胶(如烟水晶)。

(2)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分散质。

(4)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是光的散射现象。

(5)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是Fe(OH)3分子的集合体,因此1 mol Fe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数小于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基础判断]

12

3+

3+

3+

(1)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 (2)鸡蛋白的溶液、血液、淀粉溶液均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 (3)胶体和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静置不易产生沉淀。( ) (4)明矾净水时发生了化学及物理变化,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

(5)型号不同的钢笔水混用易造成笔不出水和石膏加入豆浆中形成豆腐均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

(6)河海交汇处易形成沙洲,体现胶体的聚沉。( ) [答案] (1)× (2)√ (3)√ (4)× (5)√ (6)√ [知识应用]

(1)将FeCl3饱和溶液加入氨水或NaOH溶液中能形成Fe(OH)3胶体吗?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氨水或NaOH溶液中c(OH)较大,生成Fe(OH)3沉淀。

(2)将制备的Fe(OH)3胶体做电泳实验,一段时间后,阴极附近颜色加深,可证明Fe(OH)3

胶粒带什么电荷?

[答案] 正电荷。

(3)向Fe(OH)3胶体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产生红褐色沉淀 (NH4)2SO4为电解质,使胶体聚沉

(4)向Fe(OH)3胶体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开始加稀硫酸,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当酸过量时,Fe(OH)3沉淀又溶于酸

命题点 分散系与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2019·长春期中)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分别用一束光透过三种分散系,只有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三种分散系的颜色都相同,且均能与盐酸反应,具有吸附性 D.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均属于电解质

C [FeCl3溶液为棕黄色,不能与盐酸反应,且不具有吸附性,Fe(OH)3胶体、Fe(OH)3浊液均为红褐色,Fe(OH)3浊液不具有吸附性,C项不正确。]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13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生成氢氧化铁胶体 C.用过滤法可以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C [胶体粒子可以通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提纯胶体。]

3.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或应用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

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泡沫灭火器中将Al2(SO4)3与NaHCO3两溶液混合后,喷出大量泡沫,起到灭火作用 D.清晨,人们经常能看到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 C [Al与HCO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与胶体性质无关。]

4.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也有科学道理。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 )

A.胶体的电泳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胶体的聚沉

D [血液属于胶体,往伤口上撒盐,能够中和血液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使血液胶体粒子相互聚集而沉降,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5.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

(1)利用________方法(填分离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2)如何确定X、Z烧杯中的液体属于何种分散系: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滤

(2)通过丁达尔效应进行确定,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胶体,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溶液

14

(3)3CaCO3+2Fe+3H2O===2Fe(OH)3(胶体)+3CO2↑+ 3Ca

2+

3+

化学与传统文化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为了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爱国情怀,各科高考命题都强化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化学学科,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的角度主要以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传统化工工艺、古代著作叙述等为载体,考查化学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反应类型,实验操作等。体现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题型1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考查物质成分

1.(2019·试题调研)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指出:“有硇水(硇水是一种酸),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其中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B.其中的“硇水”是指MgCl2溶液

C.“硇水”与银反应可生成密度最小的气体 D.“旋而为水”中的“水”可用来检验Cl D [与Ag反应的酸应为HNO3,反应生成AgNO3溶液。]

2.我国湖笔的制作技艺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古人制作该毛笔的过程为“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枯木、鹿毛、羊毛的主要成分均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且均能够水解 B.枯木等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焦炭、苯、甲苯等 C.鹿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C、H、O、N元素

D.采用灼烧法可以区分毛笔的“外衣”是羊毛还是化学纤维

B [枯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鹿毛、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二者均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且均能够水解,A正确;枯木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木炭等,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焦炭以及煤焦油等,B错误;鹿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元素,C正确;区分蛋白质和化学纤维一般可以使用灼烧法,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毛笔的“外衣”是羊毛,D正确。]

3.(2019·豫南豫北名校联考)下列对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 )

15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传统化学文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czxq4xqln0wk4t3v4f03ibqw7s1xb00tkk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