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总结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能力训练目标:
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方法
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 观察与发现:小明将纸片ABC(AB>AC)沿过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
开纸片后得到AEF(如图1)。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引出课题。
2、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
典例解析: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D点与B重合,点C落在点C'处, 折痕为EF,如果∠ABE=20°,则∠EFC'=( )
A. 125° B. 80° C. 75° D. 无法确定
评析:本题只要抓住折叠的本质特征,折叠前后的
1 / 6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总结
两个图形全等,找出翻折前后的一些不变量,其次要注意利用矩形的性质,如矩形的每个角都是90°、对边互相平行等。
体验感悟: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沿AF折叠,已知∠ADB=20°,那么,∠BAF为多少度时,才能使AB'∥BD?(∠BAF=55°)
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从而求的未知角的度数。若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已知时,该怎样思考?
2、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2AB,沿过点D的折痕,将A角翻折,使A落在BC边上的A1处,则∠E A1B= (本题和上题的区别在于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是已知的,要把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角的度数,然后求得未知角的度数。在难度上有所加深,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折叠的性质,除了可以求角的度数之外,还可以求线段的长度引出。
归类二:求线段的长度
例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8,BC=10,经折叠,A点落在BC边的F点处,折痕DE与AB的交点是E,求EF的长。 解:
连接DF,设AE=X
根据题意,AE=EF=X,DF=AD=BC=10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CF=6 所以BF=10-6=4 因为BE=8-X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
2 / 6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总结
(8-X)2+42=X2 所以
64-16X+16=0 解得 X=5
所以EF的长是5
(这道题基础性强,且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应的练习题的设置,在上题的基础上综合性又有所提升,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综合运用做好了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本题把折叠问题转化成轴对称问题,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对称点即可得到相等的线段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未知线段
体验感悟:
1、将矩形ABCD纸片沿EF折叠,使D点与BC边的中点D′重合,若BC = 8,CD = 9,则EF = .
2、已知矩形纸片ABCD,AB=2,AD=1,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上的点E重合。
(1)如果折痕FG分别与AD、AB交与点F、G(如图1),求DE的长; (2)如果折痕FG分别与CD、AB交与点F、G(如图2),△AED的外接圆与直线BC相切,求折痕FG的长。
3 /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