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3:51:00 本文由闁诲孩绋忛崐鏇犵紦妤e啫绫嶉柣妯哄暱婢癸拷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

第2章 煤的物质组成及其最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本章主要内容为煤的物质组成,煤化作用及煤层气的形成,煤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基于测井曲线的煤质参数预测

煤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它由有机质、混入的无机矿物质及孔隙—裂隙中的水和气体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多项的孔隙—裂隙系统,通常称为煤的三相体系。

1.煤的物质组成

煤储层固态物质包括两个部分,以固态有机质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矿物质,它们共同构成了煤的固体骨架。对于煤储层的固态物质成分。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宏观煤岩组成是根据肉眼所观察到的煤的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形态等特征区分的煤岩成分及其组合类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基本有机成分,称为有机显微组分;无机显微组分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煤中矿物质。

煤中水存在于煤孔隙—裂隙中,其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其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个大类。

煤中的气主要组分为甲烷、二氧化碳、氮气、重烃气等,其中甲烷在煤储层中的赋存方式有游离态、吸附态和水溶态。

2.煤化作用及煤层气的形成

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分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包括成岩作用阶段和变质作用阶段)。煤的物理化学煤化作用,表现为煤级和煤的成熟度的变化,是低程度变质作用在有机岩石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煤化程度指标呈煤化指标,又称煤级指标。煤化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对于一定煤化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煤化指标,如水分、发热量、氢含量、碳含量、挥

发分、镜质反射率、壳质组的荧光性和X射线衍射曲线等。

煤层气的生成包括三个阶段:原生生物成气;热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包括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

热成因气是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煤有机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煤中大量富含氢和氧的挥发分物质主要以CH4、CO2和H2O的形式释放出来。

3.煤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煤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容重(ρg)、比重(与水密度的比值)、孔隙度、含水率、松软性(松软系数等于饱水煤与干燥煤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煤的化学组成大致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煤的工业分析也叫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包括煤中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以及固定碳的计算。

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外在水分、结晶水和化合水。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生下来的残渣。挥发分是煤样在规定的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并进行水分校正后的挥发物质产率。固定碳就是煤在隔绝空气的高温加热条件下,煤中有机质分解的残余物。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剩下的不挥发物称为焦渣。焦渣减去灰分称为固定碳。

4.基于测井曲线的煤质参数预测

煤工业分析通常可由煤样实验室分析、测井体积模型法和概率统计分析法来确定。煤工业分析主要采用煤样实验室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与测井参数之间的关系:

煤储层是由裂隙和裂隙分割范围限的含微孔隙的基质两部分组成的,其组成成分为有机质、矿物质、水和气等。

煤层中水的存在是煤层的导电性变好,使煤层的视电阻率变小。当煤中水分含量提高时,煤层的放射性相应增强,煤中自然电位相应增高。

煤中灰分与密度、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分别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视电阻率呈负相关关系。灰分和自然伽马的相关关系为最好,其次为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

挥发分与视电阻率和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挥发分的逐渐增加,视电阻

率和密度均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挥发分与自然电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煤质参数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 原煤水分预测方程:

Mad=1.4655-0.5827×DEN-2.1115×GR+0.2319×ρs

式中,Mad为原煤水分(%);DEN为密度归一化值;GR为自然伽马归一化值;ρs为视电阻率归一化值。

原煤灰分预测方程:

Aad=13.9074+19.2062×DEN+10.0964×GR-8.8721×ρs

式中,Aad为原煤灰分(%);DEN为密度归一化值;GR为自然伽马归一化值;ρs为视电阻率归一化值。

原煤挥发分预测方程:

Vdaf=20.6837+4.2708×Uzw-10.1238×ρs-1.1552×DEN

式中,Vdaf为原煤挥发分(%);DEN为密度归一化值;GR为自然伽马归一化值;ρs为视电阻率归一化值。

煤质参数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人工神经元(简称神经元)互联组成的网络,在理论上可以任意逼近任何非线性映射。根据网络中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不同,将人工神经网络分为分层网络和相互连接型网络两大类,目前应用较广的是分层网络。

两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原煤水分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要远高于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

原煤灰分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要略低于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

原煤挥发分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要远高于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

第3章 煤储层厚度及其预测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为煤层的形成于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煤储层厚度稳定性评价,基于地震属性的煤储层厚度预测技术,煤储层厚度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

煤层既是生气层又是储气层,煤层有效可采厚度是控制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无论是煤层气资源评价,还是勘探开发研究,都必须考虑煤储层的厚度及其分布规律。

1.煤层的形成于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

成煤作用是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称为腐泥阶段或泥炭化阶段。第二阶段,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成煤作用就进入第二阶段,即煤化作用。起主导作用是煤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煤储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煤层结构,煤储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2.煤储层厚度稳定性评价

煤储层厚度稳定性是煤层气开发的最基本地质条件。在煤炭储量分类规范中,都把煤层稳定性作为分类的一项指标。煤储层厚度稳定性,通常认为由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煤储层厚度值偏离平均值的大小;煤储层厚度值是否有变薄到低于所规定的平衡表内储量的最低厚度;煤储层厚度变化是否具有规律性。

煤层可采性指数Km是表示评定区可采煤厚所占比例的参数。计算公式为:

Km?n?n式中,n为评定区内所有参加评定的见煤点总数;n?为见煤点总数中煤厚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

煤厚变异系数?是反应评定区内煤储层厚度变化偏离平均厚度程度的参数: 其中

S???SMni?100%2(M?n?1i?11?M)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7d7q2luh07916095d4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