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琮、傅雷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生活背景、文学修养、人生观等因素对于译作质量的优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翻译史上,曾有两位翻译家在译者的修养方面作过较为详尽的论述,一位是隋代的彦琮,另一位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傅雷。本文对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作了对比分析,并进而指出,他们的翻译思想对于改变当今译界的一些不良现状,提高译者的素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引言
在中国翻译史上,最早对译者这一翻译活动的主体作较为系统的阐述的,当属隋代著名高僧彦琮。他在《辩证论》中提出了“八备”说。“八备”说涵盖了译者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专业知识和文字水平等各个方面,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彦琮之后,很少有译家从译者的角度谈及翻译,一直到近现代,对译者加以论述的翻译家才零星出现。然而,这些翻译家或者仅仅强调译者要忠于原文,力求使译文与原文等值,却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或者只是简单点明译者需要具备的条件,而未从根本入手,从译者需要培养的自身素质出发来探讨翻译的本源问题。彦琮在寂寞了一千三百多年后,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知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工作,并在中国现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翻译家傅雷。两位翻译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似的经历: 年少时便离家外出求学,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远离世俗,殁于天命之年。更为重要的是,两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可以跨越时空,遥相呼应。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改变当今译界的一些不良现状,提高译者的素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彦琮与傅雷翻译思想的相通之处 ( 一) 译者要热爱作者及原作
彦琮( 557—610) 是一位佛门奇才,精通梵文,一生译经二十三部,一百多卷。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结合自己对于翻译活动的切身体会,彦琮把自己的翻译思想汇集成文,写成了《辩证论》。这是现存中国历史上首篇正式的翻译专论。在该文中,彦琮对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八备”说。“八备”说的第一条即要求译者要“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也就是说, 佛经译者对待佛教要虔诚,要热爱佛教,并立志帮助他人,要献身佛经翻译事业,不怕费时费力。这一条要求传递出两层含义: 其一,译者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要先成为人,然后才成为译者; 其二,作为佛经译者,应当热爱佛教及佛教经文,这是翻译佛教经典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译者的翻译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彦琮十岁出家,十二岁开始讲经,一直到五十四岁病逝在译经馆,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佛教传播事业。“诚心爱法”在彦琮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他所倡导的译者对待佛经的态度,与傅雷所提出的译者要慎选作者,热爱原作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傅雷翻译的三十四部作品中,有十五部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傅雷毕生精力的一半是倾注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上的。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说: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 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
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 傅雷选择了巴尔扎克,显然是把巴尔扎克视为自己相见恨晚、趣味相投的朋友。致力于傅雷研究的金圣华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傅雷秉性孤傲倔强,严谨 刚直,巴尔扎克则一生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但“剖开巴尔扎克表面的浪漫与不羁,正是文学巨人无比的意志、毅力、自律与执著; 而透过傅雷表面的冷静与含蓄,却满是艺术家的激情与狂热。傅雷个性外冷内热,正适合翻译巴尔扎克这位写实派大师气势磅礴,但又细致入微的作品” 。也正因如此,一向谦虚的傅雷才会在给好友宋奇的信中这样评价自己的译作: “我的经验,译巴尔扎克虽不注意原作 风格,结果仍与巴尔扎克面目相去不远。只要笔锋常带情感,文章有气势,就可说尽了一大半巴氏的文体能事”由此可见,选择一见如故的作者,可以使翻译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 译者要广泛涉猎,并注重文学修养的培养。
彦琮“八备”说的第四条“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第八条“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时此文”,主要针对译者的文学修养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译者应当博览经史,通晓各种世俗学问,同时要 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不会使译笔生硬。据《续高僧传》卷二《释彦琮传》记载,彦琮“少而聪敏,才藻清新”,八岁时曾一日之内读完近七千字的《须大拿经》,并能通晓经义,倒背如流。十四岁时,彦琮在晋阳讲经,“听徒二百,并是英髦”。他在讲经时,旁征博引,听众“叹所未闻”。彦琮学识渊博,佛、道、儒三教俱通,曾撰写《众经目录》。隋开皇元年( 581年) ,隋文帝刚即位便委其以讲筵之任,
讲经释论。由于知识渊博并精通梵文,彦琮深受隋炀帝的重用,成为洛阳上林苑译经馆的唯一一位华僧,他所译出的经文在京城备受推崇。彦琮一边从事翻译活动,一边向达摩笈多继续学习梵文,一生共完成了一百多卷经文的翻译工作。提倡治学广泛,强调译者的文学修养,同样是傅雷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往往会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天文、地理、人情、风俗、音乐、美术、科学、建筑、政治、经济等几乎无所不包。因此,译者应当尽可能多地涉猎各个领域,研究各种学问。傅雷就是这样一位趣味广泛、治学广博的翻译家。在法国留学期间,傅雷在巴黎大学听课,业余时间经常去听艺术讲座,并且时常到收藏丰富的卢浮博物馆参观,观摩名家杰作。在研究艺术家罗丹、米开朗基罗的同时,傅雷受罗曼·罗兰影响, 对西方音乐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的作品也颇有研究。《艺术哲学》是傅雷翻译的法国18 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的一部巨著,内容涵盖了植物学、地理学、解 剖学、地质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文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翻译这样一部浩瀚巨著,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储备,没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胜任的。在所有介绍到中国的法国作家中,傅雷倾注心血最多的当属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创造了两千多个人物,涉及各行各业。翻译这样的鸿篇巨制,对于译者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储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傅雷接受了这一挑战,并 以接近完美的姿态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部难以逾越的精品。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柳鸣九曾这样评价: “傅雷是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两个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