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打造“标准化农产品”品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地区间的“标准化农产品”互认,加快农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的同时,也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标准化农产品”品牌的培育要注意创立和管理相结合,切忌乱、烂, 影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形象。
4. 与其它项目的结合
示范区建设宜与各类农/林业项目及涉农/林业项目相结合。食用农产品示范区应与“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菜篮子工程”、等食品安全项目结合。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应与“农产品出口基地”项目结合。农林业技术示范区应与生态农业、林业工程方面的项目结合。各类项目都可与“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产化业化”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管理试点”相结合。
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和别的项目结合中要注意实效性,要注意对项目进行筛选,能够做到捆绑进行,取得双赢的结果。否则,宁缺勿烂,确保示范区的良好形象。
5. 年度总结
第一个工作年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年度总结。总结一年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肯定成绩,提出改进措施,制定第二年度的工作计划。并把总结和计划及时上报。示范区应于每年年底前向省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年度总结不仅是工作的总结,更是思想的总结,管理的总结。要对工作有思考、有想法、有建议、有创新,从而为下一年的示范区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0
需要注意的是,总结应当实事求是,简明扼要,使人感受一目了然。一般在5000字以内为宜。确有许多创新、经验或者教训,就形成多个单行材料,作为附件。
6. 实施方案调整
指的是对新一轮实施方案的修正和补充。无论是进行了一年还是几年,应当在每年年初,对照上年示范区运行结果总结,对当年的示范区实施方案进行一次审视,加以补充和有效调整,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实际符合性。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现实施方案出现了某些偏差,就要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及时、适当地修正或者调整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修正和调整实施方案,要有必要的审批和考证过程,避免主观臆断。
21
实施的管理
实施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高效、有序、科学、持续的进行。如果具体的标准体系是 “肉”的话,管理应该是贯穿其中的 “血脉”。通过完善的激励约束、加强动态管理,建设维持良好的环境等制度化的工作,使示范区的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示范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激励机制的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四个方面。
1. 激励机制建立
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相关各方、特别是标准实施主体的激励约束;要创新激励约束的方式,提高激励约束的效果;要重视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监督;要加强随机抽查力度,提高监督的有效性;要积极开展标准实施主体的质量承诺制,把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起来,提高示范主体的自我监督意识;要狠抓奖惩制度的落实,奖优罚劣,赏罚分明。
激励制度的完善和按照制度进行兑现,是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制度中显示的应当是可兑现的激励,可兑现的激励要出现在既定的时间表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要充分的结合。激励的出现方式也是一门艺术,有时一个手拍肩可能会给下属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示范区要注意研究激励制度的效果,要注意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公平激励、奖惩激励和精神鼓励等形式的结合。
2. 产前监管
产前的监管一般分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直接进入示范区的农资要求符合性监管和环境质量的监管。
22
2.1农资监管
对农资市场的监管,要结合农资打假查处工作,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杜绝禁止性农资在特定示范区及其周围市场上出现。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市场抽检,保证农资供应质量。狠抓农资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
对示范区内农资的采购和使用,指定专人负责把关。有多个农户参与的示范区,加强投入品的统一检验,提高投入品的统购率。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农资的规范化使用管理,多向农民宣传可靠农资的使用技巧和有害农资的不利因素,切实作好源头的控制和使用中的可靠性。
特别注意对严禁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兽药的控制,向农民推荐符合要求又能够见到实效的农资产品,保证投入品标准的有效实施。
农资市场的监管是维护标准化示范区良好环境的重要工作,监管工作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保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2环境监管
对环境监管的主要依据是对计划建设示范区的区域环境进行监测,判别指标的符合性,确定示范区建设的可靠性。其次,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随时监测区内及其周边地区对示范区环境的影响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反应。
无论哪个阶段,都要狠抓大气、土壤和水质的检验检测。要结合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证,积极开展产地环境检测工作,保证产地环境标准的有效实施。产地环境质量不符合示范区特定农产品生产(如食品生产)的建设环境标准要求的区域,不得作为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示范区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行有益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农事方法推动示范区生产,逐步优化示范区生态环境。
一般根据具体情况,两年内需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相关指标监测。
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