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几次实验必须改变的量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物”是__________。
A.不含烛焰的E蜡烛 B.E蜡烛的烛焰
C.E蜡烛和烛焰的整体 D.不点燃的F蜡烛
(5)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 镜清晰,但可以 。
(6)移去后面的蜡烛F,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7)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E和F,是为了比较像与 的大小
(8)点燃竖直放置的蜡烛E,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 板后面的蜡烛F.都无法与蜡烛E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空气中的入射角i O°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O°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O° 17° 24° 30°
29.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测得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规律是:
(2)若光以17°角从玻璃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现折射角是30°说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30. 小明在探究“小孔成像时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
(1)小明猜想像的高度可能与物体与小孔的远近、像距小孔的远近都有关系,则实验中小明应使保持不变。
(2)请在下图中画出蜡烛AB在光屏上的像A′B′
(3)小明在实验中得出如下数据
次数 1 2 3 4 5 6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6.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1 10.0 11.8
画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象
(4)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5)AB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展示、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预计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展示几种工具(铁钳、扳手、羊角锤、木棍、开瓶器等),请哪两位同学选用工具帮老师完成以下目的:1、将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拔出;2、打开瓶装可乐。 学生上台演示拔钉子、开可乐 从生活走向物理 5min
新课教学 刚才两位同学演示的时候都很准确地选择了生活中最适合最有效的工具,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特点,在应用是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析、回答 从现象抽取物理概念 3min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4min
课件演示尺规画力臂
画力臂并展示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画法 5min当一根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演示:
(1)这两种情况是平衡状态吗?
(2)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力臂吗?
(3)两种情况下,那种情况能更容易测量出力臂的大小?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1)进一步掌握力臂;
(2)了解杠杆平衡状态;(3)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做准备,了解为什么要使得杠杆水平平衡。 3min
杠杆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同学们先自行了解下杠杆的结构和使用,搞清楚两个问题:
(1)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要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观察杠杆,讨论交流杠杆的使用。 (1)让学生体验杠杆的调节方法;
(2)让学生体验调节杠杆水平平衡。 1min
同学们,请你改变动力、阻力及它们的力臂,看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达到平衡。
(课件强调:1、在实验前要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挂钩码后,不能再动平衡螺母。
3、读数时,杠杆仍要求是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以便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 学生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完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0min
有哪几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实验数据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3位同学)。 了解学生实验的过程及不足。 3min
同学们,你们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F1l1=F2l2
F1+l1=F2+l2
……………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准确的实验结论 2min
你们觉得哪个结论更有普遍性呢? 学生讨论回答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杠杆平衡时,有 F1l1=F2l2。从这也可以看出当 l1 与 l2大小不一样时, F1与F2大小也会不同。 了解杠杆的分类 4min
当 L1 >L2时,由 F1L1=F2L2
知F1< 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省力杠杆。(演示特点) 学生举例省力杠杆
当 L1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费力杠杆。(演示特点) 学生举例费力杠杆
当 L1 =L2时,由 F1L1=F2L2
知F1= 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等臂杠杆。(演示特点) 学生举例等臂杠杆
课件展示课堂练习学生讨论回答 5min
新课结束 课后同学们完成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2.2 滑轮
授课人: 黄瑞兰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归纳、对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提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小组交流 教师在学生中指导 学生对导学稿自主学习内容进行交流,2位学生上黑板前组装滑轮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台上展示
新课引入 一、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回顾杠杆的知识点
1)杠杆有几类?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杠杆可以是圆的吗?
学生快速回答三类杠杆的特点。
新旧知识联系,为滑轮的学习打下基础,从杠杆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圆的认识中自然引入本节课题:滑轮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滑轮
一)小组活动:
播放滑轮图片,观察滑轮的结构,让学生说说滑轮的结构特点。
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让学生观察课本漫画图片
思考:小孩子通过滑轮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设疑:你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小孩子通过滑轮轻松地把物体拉上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定滑轮、动滑轮
1、怎样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观察小组展示的两同学组装的滑轮,分别提升物体有什么不同?
辅之动画图片理解。
师生一起归纳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学生体验:让一女同学通过定滑轮、动滑轮拉一袋沙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离?
3)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二)实验前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A、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拉力F、物重G 、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 如何测量。
(强调:物重=物体重+动滑轮重,拉定滑轮时,测力计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学生展示设计实验表格
定滑轮
动滑轮
2)学生分大组组装定滑轮、动滑轮进行实验
物重G/N 物体移动方向 物体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动距离S/m
3)三组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
结论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省力杠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
4)学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实例图片,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分析生活中应用定、动滑轮的例子。
(三)滑轮组
1、小结引入
小结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引入滑轮组。
提出问题:滑轮组在工作时有什么时特点?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
2、实验探究滑轮组特点
1)学生展示预习组装图
2)学生观察投影图片,两种组装的绕线方式有什么不同?从四个方面思考:
A.绳子的起点 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 D.移动的距离
3)学生分两大组进行实验
物重G/N 物体移动方向 物体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动距离S/m
4)展示学生甲、乙两图滑轮组实验数据,分别取三小组实验数据。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申请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共十九篇)(10)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