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联行往来:是指同一银行系统辖内所属各行处之间因办理对外结算、对内资金调拨等业务,相互代收、代付款项而发生的资金往来(书)。社会资金往来运动最终要体现在银行间的划拨上,当资金结算业务发生时,必然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银行机构往来才能完成,如果往来双方同属一个银行系统,即同属一个总行的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资金帐务往来,则称其为联行往来:
⒈全国联行往来。全国联行往来适用于总行与所属各级分支之间以及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机构之间的资金帐务往来。全国联行往来业帐务由总行负责监督管理。
⒉分行辖内往来。分行辖内往来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与所辖各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内各银行机构之间的资金帐务往来。分行辖内联行在往来帐务由分行负责监督管理。
⒊支行辖内往来。支行辖内往来适用于县(市)支行与所属各机构之间以及同一县(市)支行内各机构之间的资金帐务往来。其所涉及的帐务由县(市)支行管理监督。
2.中间业务:《巴塞尔协议》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中间业务包括客户资产管理、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业务(书)。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须占用自己的资金,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信用业务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可以促使银行信用业务的发展和扩大。中间业务占银行收入比重逐年加大
3.再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再保险分出人)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再保险接受人),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书).发生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企业,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6 号——再保险合同》的规定,将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确认为资产,并调整各项准备金的账面价值。
4.原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对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合同(书).
5.证券经纪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代客户(投资者)买卖证券的活动(书)。 是指通过收取佣金作为报酬,促成买卖双方交易行为而进行的证券中介业务。证券经纪业务是随着集中交易制度的实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在证券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种类繁多,数额巨大,而交易厅内席位有限,一般投资者不能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固此只能通过特许的证券经纪商作中介来促成文易的完成。
6.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 这里所指的金融资产,既包括单项金融资产,也包括一组类似的金融资产;既包括单项金融资产(或一组类似金融资产)的一部分,也包括单项金融资产(或一组类似金融资产)的全部整体(书)。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时会为满足资产流动性或风险管理等需要,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转移给该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其他方。票据背书、商业票据贴现、应收帐款保理等业务中涉及到了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资产证券化、债务买断或回购等结构化融资已经出现。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需要明确和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以下简称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范了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
7.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一定的金融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离组合,进而转换成可以再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对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及收益在发起人、发行人、信用担保机构及投资者等参与主体之间进行分离与重组(书)。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通俗而言就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该条目所指“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8.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厨师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书)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9.计息方法: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10.内含报酬率:所谓内含报酬率,也被称为内部收益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率则方案可
行,且内含报酬率越高方案越优。
11.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书)。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12呆账贷款:呆账贷款是指逾期(含展期)3年以上(含3年)作为催收贷款管理、按规定条件确认为呆账损失、尚未批准、准备核销的贷款。
13.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抵押物的占有,银行将该抵押物作为债权的担保而发放的贷款(书)。
抵押贷款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银行取得的贷款。它是银行的一种放款形式、抵押品通常包括有价证券、国债券、各种股票、房地产、以及货物的提单、栈单或其他各种证明物品所有权的单据。贷款到期,借款者必须如数归还,否则银行有权处理抵押品,作为一种补偿。
14.票据:票据是出票人签发由出票人自己或委托他人在见票时,或在票据到期日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书)。 根据国际上票据立法的惯例,我国的票据法所规范的对象,仅为狭义的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种票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票据规定的期限内,持票人或收款人可向出票人或指定付款人无条件地支取确定金额的货币;它们都属于反映一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可流通的、代表一定数量货币请求权的有价证券。
票据一般是指商业上由出票人签发,无条件约定自己或要求他人支付一定金额,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持有人具有一定权力的凭证。属于票据的有:汇票、本票、支票、提单、存单、股票、债券等等。
15.计息积数: 积数计息法的计息公式为:利息=累计计息积数×日利率。其中累计计息积数=账户每日余额合计数
16.贴现贷款:贴现贷款是银行以持票人持有未到期票据为对象所发放的贷款(书)。所以,票据是一种交易行为,贴现对执票人来说,是出让票据,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资金;对于银行来说,是买进票据所载权利,票据到期,银行可以取得票据所载的金额。
17.零存整取存款:定期定额存储,到期支取本息的一种定期储蓄存款(书)。
零存整取是银行定期储蓄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指储户在进行银行存款时约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种储蓄方式。零存整取一般每月5元起存,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只有一次补交机会。存期一般分一年、三年和五年。零存整取计息按实存金额和实际存期计算,具体利率标准按利率表执行。零存整取开户手续与活期储蓄相同,只是每月要按开户时的金额进行续存,储户提前支取时的手续比照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有关手续办理。零存整取利率一般为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60%。
二、判断并改错题
1.实际利率法是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商业银行持有至到期资产收益的计量方法。( 对 )
2.商业银行应于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活期存款利息。(错 ) 每季末月20日
3.商业银行分期计提定期存款利息支出体现了谨慎性会计核算原则。(错)
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计提应付利息的目的是要体现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使当期的收入与成本相互匹配,如实反映商业银行当期实际筹资成本。这是改标应付利息计提方法的出发点,也是应付利息计提方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来改革和完善现行应付利息计提方法,切实提高应付利息计提的正确性,按定期存款实际存款利率(票面利率)来计提定期存款当期应付利息,确保应付利息余额充足,计提的应付利息真实反映商业银行实际筹资成本,并与收入相匹配,使当期的经营利润能客观反映商业银行实际经营业绩
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银行信用贷款利息率高于贴现贷款利息率。( 错 ) 银行信用贷款利息率低于贴现贷款利息率(从风险,时间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银行贷款利率是指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例。我国的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银行贷款利率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实际合同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下一定范围内浮动
贴现利率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用来计算所要扣除的贴现息的利率。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时,用来计算贴现息的利率。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利率×贴现期
因为就风险而言,风险的程度越高,利息率越高,相对于银行信用贷款而言,贴现利息风险程度较高贴现贷款利息率较高;就货币时间价值而言,贴现贷款是先扣利息,名义本金大于实际本金,银行信用贷款是后扣利息,名义本金等于实际本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银行信用贷款利息率高于贴现贷款利率。
5.某账户的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扣除相应准备账户余额后的差额。( 对 )??应该是错的??
某账户是指在整个会计体系中,不单单包括商业银行与企业,因为是对的。
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作为不扣除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如累计折旧、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账面净值是指(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
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价-计提的减值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 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
账面价值=无形资产的原价-计提的减值准备-累计摊销; 账面余额=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无形资产原价-累计摊销。
6.银行会计知识庞杂,毫无逻辑性和规律性可言。(错 )
银行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银行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银行的管理者和有关方面提供有关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一系列财务会计信息的专业会计。
首先,银行会计的逻辑性很强,它是针对于银行往来业务的核算、商业银行往来业务的核算、经理国库业务和结算业务等主要部分展开,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需要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的基础才可以;再次,其规律性也很强,银行会计学虽然方法特殊,但与其他各行业会计的基本原理还是相同的,只有掌握了基本会计原理的逻辑性,银行会计的处理方法才会得心应手。
7.利息是本金、期限和利率三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对 )
利息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
8.贷款利息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对 )
利息收入是指银行业发放各类贷款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发生资金往来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实现的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营业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和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两者分别占营业收入的60%和20%左右。以贷款和债券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决定利息收入。
9.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与农业银行山东分行是同业关系。( 错 )
同业往来是银行之间在进行各项业务时建立的往来关系。银行在办理汇兑,信用证、代收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经管营销金融企业会计复习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