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由水: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亲水基团所吸引或吸引力很小,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被植物细胞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亲水基团所吸引,且紧紧被束缚在其周围,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扩散:是物质分子(包括气体分子、水分子、溶质分子)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即分子从较高化学势区域向较低化学势区域的随机的、累进的运动。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选择透性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由自能: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能够做最大有用功(非膨胀功)的那部分能量。 水势:偏摩尔体积的水在一个系统中的化学势与纯水在相同温度、压力下的化学势之间的差。 渗透势(溶质势):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 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的细胞水势增加的值。
衬质势:生长点分生区的细胞、风干种子细胞的中心液泡未形成,其水势组分。 吸涨作用:因吸涨力的存在而吸收水分子的作用。
蒸腾作用: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体的表面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蒸腾效率(蒸腾比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干物质的累积量与同期所消耗的水量之比。 蒸腾速率(蒸腾强度):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量。 蒸腾系数(需水量):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g)。
根压:是植物通过消耗能量,主动吸收离子,水分随浓度差往上沿木质部运动的生理过程。 小孔扩散律:气孔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小孔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的规律。
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水分平衡:植物吸水、用水、失水三者的和谐动态关系。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纯水中其水势及体积如何变化? 答:水分进出细胞由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水势差决定,水总是从高水势区域向地水势区域流动。将一个细胞放在纯水中,由于将细胞放于纯水中,环境水势高于细胞水势,所以细胞吸水,体积膨大。
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植物代谢强弱、抗逆性有何关系?
答: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有两种:束缚水和自由水。细胞内的水分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植物的不同生长周期和环境的变化,自由水/束缚水比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自由水直接参与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化反应,而束缚水不参与这些过程,因此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较高时,植物代谢活跃,生长较快,抗逆性差;相反,当自由水/束缚水比值较低时,植物代谢慢,生长较慢,但抗逆性较强。
质壁分离及复原在植物生理学上有何意义? 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吸水和蒸腾作用? 如何区别主动吸水与被动吸水?
合理灌溉在节水农业中意义如何,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第四章
呼吸作用:一切生物细胞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成简单物资,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依据呼吸过程中是否有氧参与,可将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O2),将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并生成H2O,同时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微生物中成为发酵。
糖酵解: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糖酵解普遍存在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的所有细胞中,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虽然糖酵解的部分反应可以再质体或叶绿体中进行,但不能完成全过程。糖酵解中糖的氧化分解过程中,没有CO2的释放,也没有O2的吸收,所需要的氧是来自组织内的含氧物质,因此糖酵解途径也称分子内呼吸。
生物氧化:指发生在细胞线粒体内的一系氢和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氧化是在生物活细胞内、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和有水的环境下,有一系列的酶、辅酶、辅基以及中间传递体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是指按一定氧化还原电位顺序排列互相衔接传递氢(H+ +e)或电子到分子氧的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的总轨迹。呼吸传递体可分两大类:氢传递体和和电子传递体。
氧化磷酸化:指在生物氧化中电子从NADH或FADH2脱下,经电子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
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又称呼吸强度,是最常用的生理指标。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鲜重或干重植物组织或原生质释放的CO2的量(Q CO2)或吸收O2的量(Q O2)来表示。 呼吸商: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是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CO2与吸收O2的数量比值。
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在称之为呼吸跃变。
5、无氧呼吸的能量利用效率低,有机物质耗损大,而且发酵产物酒精和乳酸的累积,对细胞原生质有毒害作用。 7、
第五章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作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和色素:即叶绿体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
反应中心色素:具有光化学活性,既能吸收光能又能转化光能的一类色素.主要是一少部分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吸收光谱: 荧光磷光:冲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发出的光成为荧光。处在第一三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磷光。
光反应:在有光条件下内嚢体膜进行的光化学反应。
暗反应:在暗处(可有光)叶绿体基质中进行酶催化的化学反应。
希尔反应:叶绿体加到具有氢受体的水溶液中,光照后发出水的分解而放出氧气。 反应中心:是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膜蛋白复合体。包括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原初电子供体: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是光化学反应最先向原初电子受体供给电子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又称为原初电子供体。
原初电子受体:直接接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电子的电子传递体。 光合链:定位在光合膜上的,一系列互相衔接着的电子传递总轨道。
光和磷酸化:是指在光照下,把ADP和磷酸合成为ATP的过程。
光饱和点: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光和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强。
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和过程中吸收的CO2与光呼吸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CO2补偿点:当光和吸收的CO2量等于呼吸放出的CO2量,这时外界CO2含量。 代谢源: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
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 用同位素示踪法
一组实验用二氧化碳(里面的氧用氧18标记),水 另一组实验用二氧化碳和水(里面的氧用氧18标记) 最后看放出的氧气是否含氧18就可以确定其来源
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及联系?
场所 叶绿体;线粒体。 条件:光照;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CO2和H2O;O2和有机物。 物质变化:将无机物合成有机并放出O2:;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能量变化: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释放并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热能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能量)
联系: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没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就不可能有呼吸作用与氧反应被分解的有机物没有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空气中也不可能有持续足够供给生物呼吸的O2,如果没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且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试述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特点及规律?
特点: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就近供应,同侧运输;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同化物与营养元素再分配与再利用 规律:合同化物分配的总规律是从源到库,在韧皮部中可向上或向下运输,而在木质部中向上运输
“光合速率高,作物产量一定高”,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中的全部光合产量减去所消耗的有机物(主要是呼吸消耗)。如果光合作用高,呼吸作用就强,消耗的有机物就多。作物产量就低。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有哪些?
1、提高光和能力 2、增加光合面积 3、延长光合时间 4、减少有机物质消耗 5、提高经济系数并减少干物质的消耗
第七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1、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质量(干重)上的不可逆增加。
2、分化:是指由分生组织细胞转变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群的过程。 3、发育:
4、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水到胚根(很少情况下是胚芽)突破种皮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过程。
5、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能够萌发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6、种子活力:是指种子在田间状态(即非理想状态)下迅速而整齐地萌发并形成健壮幼苗的能力。
7、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植物器官、组织、花药、花粉及体细胞甚至原生质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8、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体的每一个生活细胞都具备母体的全套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9、生长大周期:是指植物体或个别器官所经历的“慢——快——慢”的整个生长过程。 10、生长的温周期性:是指植物的生长按温度的昼夜周期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1、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的生长在一年四季中也会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 12、生长的相关性:高等植物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统一整体,各种器官虽然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不同,但它们的生长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称为相关性
13、根冠比:即地下部分的质量与地上部分的质量的比值来表示。
14、光形态建成:通常将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称为光形态建成。 15、黄化现象:
16、光敏色素:一种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发生可逆转换的光受体。(是易溶于水的浅蓝色色素蛋白。) 二、问答题
1、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的动力是如何变化的?
2、植物的生长为何表现出生长大周期的特征?
3、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生产上如何应用?
4、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和协调最适温度有何不同?温度“三基点”对生产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5、就“植物生长”而言,光起什么作用? 6、蓝光和紫外线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花熟状态: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 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去春化作用:高温消除春化作用的现象(也称脱春化作用)。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
短日植物(SDP):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长日植物(LDP):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开
花的植物。
临界日长:在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长度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长度。
临界暗期:在昼夜周期中长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长暗期长度或短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短暗期长度。
光周期诱导:达到一定生理年龄的植物,只要经过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在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而诱导植物开花的现象。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经管营销现代植物生理学课后总结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