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林学校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②唐代中叶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募兵制代替了包括府兵和兵募的征兵制,东晋南朝兵制的发展倾向是由世袭兵转向募兵制,因此不妨说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乃是对南朝兵制的继承。如果说普遍征兵制的基础是大量自耕农的存在,那么唐代募兵制则是与庄田制的发展以及大批自耕农客户化相联系的。
③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过去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逐步为进士科所取代。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
④唐代学术风尚的变化也呈现出南朝化倾向。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已经北渐。隋唐间,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南蔚为风尚,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皆舍北从南。开辟唐代中叶思想学术变化的韩愈、李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文学的南朝化则更早也更显著。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直到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所谓“初唐四杰”,仍是师法南朝后期的徐庾体。唐代中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关于唐代书法方面十分显著的南朝化倾向,则为人所熟知。这里还要顺便提及,早在北魏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时,自东晋至南齐承继并发展的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经由刘芳、王肃等人传至北魏,为孝文帝所企慕和接受,后来构成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对之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早有详确论证,不必赘述。
⑤总之,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唐代的变化,应该说是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有一些变化并见于南北朝,比如纳钱和纳庸代役和科举制的萌芽便是。又如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乃是使职差遣官的产生,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在南北朝都看不到这种现象。至于生活、艺术方面,诸如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据近代人考证,在颇大程度上接受了国内西北诸民族和国外天竺、波斯东教的文化。这种被称为“胡化”的现象大抵起于北朝。我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下列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的一项是
A、唐代庄田制的发展及大批自耕农的客户化促使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1
B、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
C、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D、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及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学术风尚方面,隋唐间就已经出现了南朝化倾向,到唐代中叶,韩愈、李翱又继承和发展了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风格。
B、师法徐庾体的“初唐四杰”和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表现出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C、唐代纳钱和纳庸代役并见于南北朝因此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D、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就已经流入北方,到了唐代,更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学术风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南朝化倾向。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
B、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是经由刘芳王肃等人的传播及魏孝文帝的重视,最后构成了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C、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因此可以说唐代政治文化上显出南朝化倾向。
D、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可见,当时南学就已经影响了北方的魏、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2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病不起 谢病:称病引退居家 B.笃因缘送俭出塞 缘: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 并辟:同时征召 D.公车特征 特征:特地征召
5.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③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④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⑤郡县为之残破。⑥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A. ①④⑥ B. ③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对自己不好,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颇受器重,但他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很愿意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5分) (2) 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请简要赏析诗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3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____;朝晖夕阴,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2)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双白老人 于德北
按算双白老人已经九十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多痛苦。
双白老人是个中医。
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
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教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受的姑娘或小伙子。 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 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
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不得了。
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 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曾固执地回老家独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听乡下的堂叔、表哥们说,那是昏天黑地的一段日子,祖父每天沉浸在牌局上,胜多败少,直至累吐了血。
双白老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我家的。他脸色红润,双目炯然,一把过胸的胡须如雪
4
样白。圆口布鞋,一袭灰色的褂子。他的牙齿,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 他和我的祖父同吃同住,并用大盘给祖父配了色彩驳杂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双白老人想尽各种方法让我的祖父服药,每日陪他下棋,散步。
双白老人比我家祖父大十余岁,是我祖父的堂叔,但在我看来,祖父要比双白老人苍老很多。双白老人和他在一起,倒像一个晚辈在服侍长辈。
我记得祖父每次服药之后都剧痛难忍,双白老人说那是药毒和病毒厮杀的结果,如果疼痛日减一日,就是说药毒战胜了病毒,祖父的病也会渐渐好起来。
双白老人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的病例。看着祖父一天一天爽朗起来的面容,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夏季雨水暴涨。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双白老人接到一封信。他读信时,面色惨白,额头鬓角尽是虚汗。读罢信,他匆匆地整理行囊,对我祖父做了一些简单的交待,就消失在茫茫的雨夜深处。 如来得突然一样,他走得也如此突然。
如果说双白老人不来到我家,如果说他不给我祖父的病带来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十分平常而平淡。但他传奇般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体会的痛苦。我们眼看着祖父日益枯萎下去,而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是怎样的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知,难以言达。看着祖父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棺材里,这形象是我少年时期不能忘怀的忧伤。 我很想念双白老人。 真的。
现在我长大了,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双白老人》是通过叙述者“我”回忆二十年前一个一个横截面,来把双白老人的形象一点一点地呈现给我们读者,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B、双白老人想收一个徒弟,祖父向他推荐了“我”,但我想到自己对中医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拒绝了老人的请求。
C、双白老人是一个普通的中医,但他的医术却很高明;他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愈的病例。
D、双白老人的行踪漂泊不定,带有点神仙逍遥的意味,再加上他的外貌描写,于是一位老中医的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有点神秘却又显得亲切、庄严和高大。
E、作者以悲剧来结局,因为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更能造成文学上的审美效果。 (2)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有三条线索,请一一指出并加以分析。(6分)
(3)当双白老人听到“我”不喜欢学中医时,为什么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长大之后,为什么又“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6分)
(4)有人认为双白老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医学文化,你认同吗?试加以探究。(8分)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