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诗词曲赏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18 本文由忆挽青笙尽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诗词曲赏析

【古诗词常识】

1.古诗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2.风格流派

⑴诗歌:现实主义(《诗经》像杜甫、白居易、陆游)和浪漫主义(《楚辞》屈原、李白、李贺等)。

⑵词:豪放派和婉约派。

①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②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3.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⑶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托物言志、卒章先志、以小见大等。 4.考点:

①诗意理解 ②意境把握 ③内容概括 ④关键词语 ⑤情感体味 5.答题技巧

①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②融入意境,把握情感; ③品评作品,炼字之妙; ④名句赏析,细细品味; ⑤品味语言,探析精妙; ⑥准确简练,描述画面;

【典型例题】

★赏字词

1概念:指对诗词曲中用得精当、巧妙的词语或字进行评价和赏析。它们在诗词曲中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技巧:

⑴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⑵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⑶体会炼字创造意境的和谐美 ⑷体会炼字对体现主旨的作用

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新 睛

宋·刘 攽(bān)

1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在赏析字词的时候一不要孤立地理解词语,而要结合作品的整体来把握。这首诗表达的是新晴的喜悦欢欣之情,这种情感通过对南风的描写传达了了出来。二要选准角度,从修辞、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等方面作赏析作答。“偷”运用了拟人手法,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然后据此回答。 答案:“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愉之情。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唐·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解析:

此题主要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去分析。“千里”之遥却只用“片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触发作者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解答时,要抓住两词的反差,围绕诗人的情感去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如果只答出对比,而没有围绕情感去分析,则不够全面。 答案:

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 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之情。

★品名句

1.语言

⑴看词性:这些字词往往是名旬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副词。

⑵看位置:这些字词在诗句中的位置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五言诗为第三个字,七言诗为第五个字。

2.内容

⑴情 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赏析名句的第一要义。 ⑵景 景物或景象——赏析名句要注意领会其中的景物及景中之情。 ⑶理 道理或哲理—— 赏析名句要重视对哲理的品味。 例1.阅读诗歌《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

2

解。

解析:

赏析名句是诗词曲鉴赏中的重点和难点,应在理解诗词曲语言、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两句诗是家喻户琉传千古的名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向敌人表明自已对宋王朝的耿耿忠心,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激励了后代许多 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此题没有要求特殊的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②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

千古。

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气节。(答出一点即可)

例2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表达技巧。

解析:

诗词曲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一是诗词曲运用的修辞技巧,二是运用的表现手法。在整体把握诗词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答题的基本格式是“指明技巧手法+分析怎样运用技巧手法的+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常出现的错误是,不知道表达技巧所指的是什么,盲目地从字词、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答非所问,丢了分。 答案: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

★绘意境

1.融意境: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并将自己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2.绘画面:正确理解诗词曲,抓准作品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曲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

例1.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解析: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要做好这样的题目,一要正确理解相应诗句的内容;二要把握画面中景物的特征;三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四要修饰语言,力争表达生动形象、连贯得体。 答案:(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例2读古诗,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 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ao)歌:船歌。

“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内容比较浅显。在理解“半夜鲤鱼来上滩”这句诗大意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进行描述即可,注意语言叙述要通顺。 答案: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课堂练习】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自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 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自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

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⑵欧阳修诗的三、四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答案:

(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

(2)夸张 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解析】“春已归”表达对春天短暂的慨叹,这是本诗的主题。前两句写景,极写春天烂漫景色,有动有静,为扬;后两句抒情,抒伤感之情,为抑,美景哀情,感叹春天稍纵即逝,用的是夸张手法。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⑴ 诗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1). 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草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2).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解析】(1)“芳”和“华”都是“花”的意思。“惊”即“惊喜、惊奇”之意。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虽然春色姗姍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惊”字写出了作者初见草芽的新奇、惊讶和欣喜,

(2)三、四句表面上说是有雪而无花,实际却是人还能等待迟来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这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拟人化,显得美好而有灵性;“作飞花”三字,又化静为动,把初春下雪的冷落翻出仲春热闹的景象。赏析要抓住“拟人”的修辞效果,谈出给读者的感受。

【课后作业】

5

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⑴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

答案:

(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①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⑴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⑵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哪些具体景物?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 ⑵垂 杨、荷叶,春季。

6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古诗词曲赏析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古诗词曲赏析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416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