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古人“理想”的单元。《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文章,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认知能力方面,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的方法,由于本篇文章故事性强,他们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但在重要字词的理解上还稍显不足。所以我在处理本篇文章时,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记忆重要字词及文言句式。感受文章的韵味,领悟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本单元教学目标,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以及“记”的文学常识。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陶渊明以及古文体裁“记”。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判断句与省略句。如实词:缘、异、鲜美、穷、阡陌等,虚词:乃、为、其。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以渔人为线索,写他发现、
进入、离开、再寻桃源的故事,作者以此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虚构的美好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3.在教法学法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评价作者在桃花源中所寄寓的社会理想。本文通过一个虚构的世界展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不满却无法改变的现实,只能将自己的美好意愿寄托在虚构的世界里,以此表达作者向往安宁和平的世界的美好愿望。
三、说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
1.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3) 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依据学生的学情,我将本文的教学难点设置为:) 2.难点:理解并评价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合理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了解文章。如:在第二课时,我将设计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为线索,渔人发现、进入、离开、再寻桃花源的事。)以及本文的层次段落应怎样划分?(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2、引导点拨法:在学习过程中,适当时机给予点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学生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本文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时,我将适时的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深意。
3、多媒体展示法: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时间,使教
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如:在介绍作者时,附上作者的图片。
五、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诵读法:《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因此在学习之初,将朗读贯穿课堂,让学生自由诵读文章,并朗读重要字词等。
2、自主探究合作法: 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学习。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3、圈点批注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用笔勾注,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解记忆。在翻译文章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字词进行注释。如:妻子:古义:妻子与儿女。今义:男性的配偶。
4、积累归纳法:通过积累归纳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文言知识。如: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归纳本文所学的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成语等。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40分钟)
(本课时的主要目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以及句式。)
(本课时主要是为突破我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理解记忆重点字词以及句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3分钟)
(整个过程贯穿了多媒体展示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的导入设计如下。)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先由学生展开联想,表述自己所理解的世外桃源。但教师对“世外桃源”不做任何评价,等到文章学习完之后再进行探讨定论。由此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我的导入语设置如下: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同学回答。)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对。就是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桃花源记》。)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世外桃源”是怎么样的呢?(同学回答。)现在同学们对世外桃源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先不对它做解答,等我们学习完将要学习的文章后再来对它进行一个总结。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这个美好世界,一起来看看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我们所想的有什么不一样。
(二)作者简介及题目解说。(约4分钟)
1.简介作者。
(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并未接触过陶渊明,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课的出处,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2.解说题目。
(设计这一步骤是为了让学生对古代文体“记”有初步了解。)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约15分钟)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对字词读音进行矫正记忆。(约3分钟) 2.教师将文章中的字词投影,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约3分钟)
如:阡陌(qiān mò) 舍船(shě) 屋舍(shè) 衣着(zhu.....
ó)
3.全班学生进行朗读。要求:
①有感情,节奏合理。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约3分钟)
4.学生分组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并对文章进行翻译。(约6分钟)
(此环节主要运用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自主探究合作法)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约17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抽学生了解字词学习情况。并讲解重要字词及句式。
(包括实词,虚词,以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词类的活用。) (1)重要实词,如:为业:靠??谋生。 缘:沿。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重要虚词,如:乃、为、其 (3)古今异义词,如: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4)一词多义,如:
舍:①动词,舍弃。“便舍船” ②名词,房子。“屋舍俨然”
(5)通假字,如:“要”通“邀”,邀请。 (6)词类活用,如: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2.总结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并讲解判断句,省略句。)(1)(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桃花源记》说课稿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