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交流答案,学生说明概括的理由。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六、结束语:今天,针对记叙文的考查重点,我们一起复习了记叙文的几点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当中,不断实践,以提高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6
教学目标:
1、达到互相交流经验的目的。
2、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必背古诗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4、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文言文阅
读。 教学重点:
1、古诗词、文言文的识记。 2、文言文字、词、句的掌握。 3、古诗词、文言文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复习规定的背诵篇目 二、 听写背诵相结合。
小组内部检查背诵,当堂听写默写重要内容。
组内互批与教师抽查相结合,及时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 梳理文言文知识点。 知识点如下:
1、与朱元思书
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与”是写给的意思。 A 词语: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词语活用:
7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
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
辄[zh?] 箪[dün] 俦[ch?u] 觞[shüng ] B 词语: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8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3、《马说》
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A 字音:
祉[zhǐ] 骈[pián] 食[sì] B 词语:
9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翻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送东阳马生序》
1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