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普通地质学总结 (4)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0 本文由雅有古意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石陨石:其密度为3-3.5g/cm,主要的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少量基性斜长石,含有约20%的金属Fe-Ni成分

铁陨石:其密度为8-8.5g/cm3,几乎全由金属组成,其中大部分为Fe,Ni含量为4-20%

3

石铁陨石:其密度为5.5-6g/cm,是硅酸盐矿物与铁镍金属的混合物。

三类陨石中以石陨石最多,占94%;石-铁陨石最少,占1.5%;铁陨石占4.5%。陨石的同位素年龄为45亿年,大致与地球年龄相同。 11、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

根据地震波研究在地球内部划分成为地壳、地幔及地核等主要层圈。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称为古登堡面。它们是地震波波速突变界面。 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 12、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物质组成为火成岩、变质岩以及覆盖在表层的沉积岩。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性质有重大差别。前者厚度薄(平均7-8km),主要由玄武岩组成,构造简单,形成时间不超过中生代;后者厚度大(平均35km),成分接近于中性火成岩,构造复杂,形成时间老,包含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

地幔是由超基性岩石组成的。推断上地幔由辉石橄榄岩及地幔岩组成。下地幔的物质成分中FeO及MgO的含量更高。

地核的物质是铁与少量镍、硫的混合物。 13、软流圈、岩石圈

软流圈是位于地幔顶部的一个次一级层圈。它位于地下深度50km-250km的范围内。此层圈是以固态物质为主,含有1%-10%的液态物质,因而比较软、易于流动。此层的以上部分包括地幔的最上部及整个地壳,称为岩石圈,它具有较强的刚性。 14、大洋地壳、大陆地壳

陆壳位于大陆,占地壳面积的1/3;其厚度大,平均35km,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平原区最薄近于20km;陆壳的成分接近于中性火成岩,其下层为深变质岩,表层多沉积岩;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产于陆壳之中。洋壳位于大洋底,占地壳面积的2/3;其厚度小,一般5-10km,平均7-8km;洋壳由玄武岩组成,表层由不厚的沉积物。

15、山根说、均衡原理

山根说:英国天文学家艾利于1855年指出,高山处的岩块下沉深;平原所在处的岩块与高山所在处的岩块具有相同的密度,但下沉浅,两处的岩块漂浮在具有密度较大的同一物质之上保持着均衡。他认为,这是因为前者虽然因厚度大而具有较大重量,但是因其下沉深,所获得的浮力较大;而后者虽然因厚度小而具有较小重量,但是因其下沉浅,所获得的浮力较小,故两者能达到均衡。艾利看法的重点是高山之下有“根”。这就是艾利提出的均衡说又称山根说。

均衡原理:高山下面地壳厚,平原下面地壳薄,即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成镜像关系,是为均衡现象。均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设想在地幔顶部存在某个平面,即补偿基面,在此面以上各个柱体因其物质的总重量相等,故它们能保持重力的平衡。均衡现象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的进行都在不断地打破均衡现象。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本章小结

1、构造运动由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块体分离、块体聚汇、块体剪切错动三种基本形式。P90

3

2、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P90

3、构造运动的结果是使原本呈连续而水平产出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是褶皱与断裂。P91

4、岩层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呈两度空间延展的素有地质体都由产状要素。P91

5、岩层顶面与底面间的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岩层顶、底面之间沿地面的长度称为露头宽度。P91

6、岩层的弯曲称为褶曲。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一系列的褶曲称为褶皱。P92

7、褶皱的几何要素包括:翼、核、轴面、枢纽、弧尖、轴线、褶曲的长、宽、高等。这些要素是研究褶曲的特征所必要的。P92

8、根据轴面的产状可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根据褶曲横剖面特征可分为扇形褶曲、箱形褶曲、单斜;根据褶曲枢纽的产状可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根据褶曲的长、宽比可分为线状褶曲、短轴褶曲、穹与盆;褶皱的组合形式有复背斜、复向斜。P93-95

9、背斜成谷(背斜谷)、向斜成山(向斜山)的地形是为地形倒置。P95

10、由单斜岩层组成的山岭称为单斜山。其中,岩层倾角平缓,且顺岩层倾斜方向的山坡缓,反岩层倾斜方向的山坡陡者称为单面山;岩层倾角及两侧山坡均陡者称为猪背岭。 11、由水平岩层组成的山岭称为平顶山。P96

12、识别褶曲的标志似乎沿倾斜方向上地层为对称式重覆。其中,核部地层老,两侧地层新者为背斜;核部地层新,两侧地层老者为向斜。P96

13、同一地层的走向发生合围转折表明褶曲的枢纽是倾伏的。对背斜而言,弧尖的指向代表枢纽的倾伏方向;对向斜而言,弧尖的指向代表枢纽的昂起方向。P97(补充:如果褶曲的两翼岩层走向平行,表示褶曲枢纽呈水平状态。)

14、褶曲形成的时间介于参与褶曲的最新地层与直接覆盖褶曲而未参加褶曲的最老地层之间。P97

15、断层是岩层的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滑动。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盘、断层位移等。P97

16、按两盘岩块的相对滑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平缓者称为逆掩断层。平移断层分为左旋、右旋两种。P98-99

17、按断层面走向同被断地层走向的关系分为走向断层(纵断层)、倾向断层(横断层)、斜向断层(斜断层)。P99 18、两断层的共同仰侧称为地垒;两断层的共同俯侧称为地堑。P99 19、切割深度大地壳层或更深的断层称为深断层。P99

20、擦痕和镜面、阶步和反阶步、拖曳褶曲、断层角砾岩与断层磨砾岩、断层泥、地层重复或缺失、密集节理的存在、岩层被错断、三角面山、断层崖、悬谷、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存在等都是知识断层存在的证据。P99-100

21、节理是岩层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活动。节理的裂开面称为节理面。P102 22、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有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三种。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涵意。P103 23、侵入体形成以后地壳发生隆起并遭受剥蚀,结果是侵入体暴露于地表,随后 有地层沉积覆盖其上。地层与侵入体的这种沉积覆盖称为沉积接触。它同侵入接触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和时间涵意。P104

24、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是周期性出现的,因而构造运动具有旋回性。重要的构造运动属于前震旦纪的有阜平运动、五台运动、中条运动等(均为我国使用的名称);属于震

旦纪以后的有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属于国际通用的名称)、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均为我国使用的名称)。这些运动将地壳的演化分隔成不同的构造旋回。P105-106

重要术语

1、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以往称为地壳运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类运动不只限于地壳,还涉及岩石圈,所以改称为构造运动。

2、地质构造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3、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其有三种基本形式:(1)相邻块体分离(2)相邻块体相向汇聚(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剪切错开的相邻块体既不分裂,也不汇聚 垂直运动是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

4、岩层的产状要素

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5、岩层的厚度

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之间的距离。 6、背斜、向斜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7、直立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大小不等,其中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如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倾角大小相等则称为同斜褶曲。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

8、单斜、倾状褶曲、线状褶曲、短轴褶曲

单斜: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渡为水平产状。

倾状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对背斜来说,合围的尖端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对向斜来说,合围的开口方向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 线状褶曲:长为宽的10倍以上,常达数十倍。 短轴褶曲:长为宽的3-10倍。

9、复背斜、复向斜

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大规模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 10、背斜谷、向斜山、地形倒置

经过较长时间剥蚀后,地形发生变化,可能背斜变成低地或沟谷,称为背斜谷;向斜的地形较相邻背斜者为高,称为向斜山。这种地形高低与褶曲形态凹凸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11、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平顶山

除了地形倒置以外,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为单斜山。单斜山中,如岩层倾角平缓,且顺岩层倾向一侧的山坡较缓,另一侧山坡较陡者,称为单面山;岩层倾角及两侧山坡均陡者,称为猪背岭。还有一些山岭是由近于水平的岩层组成,称其为平顶山。

12、断层面、断层盘、断层滑距

断层面:分隔两个岩块并使其相对滑动的面。

断层盘:被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断层面以上的一盘,称为上盘,断层面以下的一盘,称为下盘。相对上升者称为仰侧(上升盘),相对下降者称为俯侧(下降盘) 断层滑距:断层两盘相当的点(在断层面上的点,未断裂前为同一点),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称为滑距。

13、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按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方向的差异可以分为:

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0

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上盘掩覆于下盘之上。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平缓,倾角〈25者,称为逆掩断层

平移断层:被断岩块沿断层面作水平滑动,断层面常近于直立。 14、纵向(走向)断层、横向(倾向)断层、地堑、地垒

根据断层走向与被断岩层走向(或区域性岩层走向)的几何位置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称为走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平行,则称纵断层

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称为倾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垂直,则称横断层

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称为斜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斜交,则称斜断层

地垒与地堑,它们是断层的组合形式。地垒是两大断层的共同仰侧,常为山岭;地堑是两大断层的共同俯侧,常为谷地。 15、深断裂、推覆体

切割深(达地壳地层或更深下部以下)、延长远(达数十公里以上)的断层,称为深断裂。此外,还发育有一种大规模的逆掩断层,其上盘位移距离很大,常达数公里以上,称为推覆体。

16、断层擦痕、断层镜面、断层阶步与反阶步

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它们都是断层两侧岩块相对滑动所留下的痕迹。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连续过渡者,称为阶步。如果陡坡与缓坡不连续,其间有与缓坡方向大致平行的裂缝或有呈较大交角的裂缝隔开者,称为反阶步。 擦痕的方向平行于岩块的运动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岩块的动向,反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指示本盘岩块的动向。 17、拖曳褶曲

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影响所发生的变薄和变曲。 18、断层角砾岩、断层磨砾岩

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参差常见于正断层,后者碎块圆滑,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19、断层泥

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摩擦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质。它常与断层磨砾岩共生。 20、断层崖、三角面山、断层悬谷

由断层两侧岩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而形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如正断层横切一系列平行的山脊,其上升盘的山脊便展现出三角形的横切面称为三角面山。三角面山之间沟谷的谷底常明显高出断层俯侧的地面,该沟谷称为断层悬谷。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本章小结

1、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是建立在对大陆轮廓、古生物、冰川作用以及地质构造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然而,他对大陆漂移的原因未能做出科学的说明。P108

2、霍尔姆斯提出的地幔对流说比较科学地说明了大陆漂移的原因。称为随后宏观的海底扩张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基础。P111

3、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的海底地质考察,包括精确的水深测量、深潜水考察、海底地磁、重力、地震、地热等地球物流研究以及深海钻探和取样分析、测试等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准备了条件。P108-111

4、洋脊是洋底的巨大山脉,绵延于全球各大洋,总长度大64000km。洋脊轴部有裂谷,沿洋脊裂谷带有玄武岩喷出,有浅源地震、这些现象都证明沿洋脊裂谷带的岩石圈发生了破裂并拉张。P112-113

5、洋脊裂谷带上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向洋脊的外坡沉积物逐渐增厚,但最厚的只有500—600m,而且沉积物年龄最老的仅为侏罗纪。洋底沉积物分布的这些特征为说明洋底扩张提供了重要依据。P113

6、宽阔的陆架、陆坡以及陆窿依次环绕着大陆,构成了稳定大陆边缘。这里地壳较大陆为薄,较洋底为厚,缺乏火山活动与地震。它是岩石圈分裂、扩张而成的。P113 7、活动大陆边缘具有特征性的海沟与火山弧(岛弧及山弧),缺少陆窿,是强烈的火山带与地震带。P114

8、在海沟—岛弧(山弧)系中深度由浅到深的一系列震源排列成为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面,称之为毕鸟夫带。深源地震就发生在此带上。P114-115

9、毕鸟夫带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的构造带,故又称为俯冲带。大洋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在达到600km深度后才发生全部熔融。熔融物上身便引起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弧;俯冲板块在未全部熔融前具有刚性,故能在俯冲的动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地震。深源地震才得以在俯冲板块的前端发生。P115-116

10、随着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殆尽,洋壳两侧的大陆便发生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山链—碰撞造山带。P116

11、地幔中一部分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物质呈柱状体由深部上升,成为地幔柱。地幔柱到达岩石圈底面,便成为热点。热点中地幔物质分熔形成玄武岩浆、岩浆喷出便引起火山喷发。这是解释大规模玄武岩浆的一种模式。P117 12、缓慢运动着的大洋板块在位置固定不动的热点上通过,便形成一系列年代依次变新的火山成因的岛屿,即火山岛链。其中受海浪削平、相继沉落于水面以下者称为海底平顶山或盖奥特。P116

13、(海底扩张说要点:)地幔物质进行着大规模热循环,形成许多对流圈。在对流圈的上升部位、即洋脊轴部,地幔分熔的物质涌出,形成洋壳,洋壳分裂成两半,各自被动地随着对流圈运动而向两侧移动;在对流圈的下降部分,即海沟处洋壳消减,洋底不断更新。P119 14、地幔对流如发生在大陆下面便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P119

15、地磁场的南北极每经过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目前已经建立了最近地质时期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P120 16、洋脊脊轴两侧玄武岩地磁条带呈对称式分布,而且各地磁条带的宽度和地磁场转向期(含事件)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比例,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P120-121

17、深海钻探结果表明,洋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且洋底岩石的年龄随着远离洋脊轴部变老。P122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普通地质学总结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普通地质学总结 (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875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