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普通地质学总结 (6)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0 本文由雅有古意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8、洋脊潜水考察发现洋脊裂谷带中堆积有刚喷出不久的玄武岩;玄武岩中发育有许多断裂。断裂走向多数与脊轴平行。P122

19、洋壳剖面自上而下万为沉积物、枕状玄武质熔岩、席状岩墙及辉长岩。更下为橄榄岩。P123-124 20、横切洋脊有一系列大规模的转换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转换,由水平剪切变为沿脊轴裂谷带拉张。P124

21、地质历史中,大陆分裂—大洋形成—大洋收缩—大洋消失和大陆碰撞是逐步演化的,可分为六个阶段,威尔逊旋回就是对这一全过程的概括。P125

22、全球有六大板块。板块边界由扩张脊、消减带和转换断层等不同类型,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P127

23、除太平洋板块全为洋壳外,其他板块皆包括洋脊和陆壳。

24、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目前 研究还不成熟。除了地幔对流外,重力滑动、地幔物质向上楔入产生的推力以及板块前缘俯冲产生的拉力等都可能起一定作用。P129

25、从大陆或火山弧分裂出来的大小不同碎块,或者洋壳上面的岛屿或海山,都是地体,它们驼在岩石圈板块之上随板块的运动而运动、最终都拼贴到大陆边缘,导致大陆增生。P130-131

重要术语 1、大陆漂移

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是建立在对大陆轮廓、古生物、冰川作用以及地址构造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然而,他对大陆漂移的原因未能作出科学的说明。 2、联合古陆、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古地中海 3、地幔对流说

地幔对流的意思是说,因为岩石导热性不良,放射性热能在地球内部发生不均匀聚积,结果,地幔下层的物质受热膨胀变形而上升,地幔上层温度相对低而密度大的物质则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的循环流动。 4、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说的要点可以归纳为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底不断更新。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5、板块构造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互相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构造说就是关于板块互相作用的理论。 6、洋脊、裂谷

洋脊是洋底的巨大山脉,绵延于全球各大洋,总长度达64000km。洋脊轴部有裂谷,沿洋脊裂谷带有玄武岩浆喷出,有浅源地震,这些现象都证明沿洋脊裂谷带的岩石圈发生了破裂并拉张。

洋脊轴部发育的纵向深谷称为裂谷。 7、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稳定大陆边缘的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在地貌上具有海沟以及与海沟共生的岛弧或山弧,不宽的陆架与陆坡,缺失陆隆,其典型代表见于太平洋的周边。是强烈活动的火山带与地震带。

稳定大陆边缘:宽阔的陆架、陆坡以及陆隆依次环绕着大陆,构成了稳定大陆边缘。这里地壳较大陆为薄,较洋底为厚,缺乏火山活动与地震。它是岩石圈分裂、扩张而形成的。

8、火山弧、海沟、毕鸟夫带

海沟是位于洋底边缘的一种狭长凹地,水深常超过6000m,横剖面为不对称的V型,近洋侧缓,近陆侧陡。海沟中有沉积物,其厚度各处不等。 毕鸟夫带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的构造带,故又称为俯冲带。大洋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在达到600km深度后才发生全部熔融。熔融物上升便引起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弧;俯冲板块在未全部熔融前具有刚性,故能在俯冲的动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地震。深源地震才得以在俯冲板块的前端发生。

9、俯冲作用、消减作用、碰撞造山带

消减作用概念认为,洋壳所在的岩石圈块体内,即大洋板块,以较大的速度倾斜地插入到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块体,即大陆板块下面的地幔之中,深度到达600km后趋向于完全熔化。大洋板块在到达这一深度以前因岩石的导热能力低,只有易熔部分发生熔融,其主体仍保持着刚性,这种相对较冷而且具有刚性的块体尤其是其上层,在下插中因受挤压而发生破裂,从而引起地震,故震源主要集中在下插板块的上层。同时震源深度愈大,其位置愈接近于下插板块的前锋,故其震中分布愈伸向大陆内部。

随着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殆尽,洋壳两侧的大陆便发生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山链——碰撞造山带。

10、海底平顶山、火山岛链

缓慢运动着的大洋板块在位置固定不动的热点上通过,便形成一系列年代依次变新的火山成因的岛屿,即为火山岛链。其中受海浪削平、相继沉落于水面以下者称为海底平顶山或盖奥特。

11、地幔柱、热点

地幔中一部分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物质呈柱状体由深部上升,成为地幔柱。地幔柱到达岩石圈底面,便成为热点。 12、离散带、敛合带

洋脊轴部是地幔物质的上涌部位(对流圈的上升部位),即离散带。 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对流圈的下降部位),即敛合带。

13、磁倾角、磁偏角、地磁场转向、地磁场转向年代表、海底地磁条带

地磁极与地轴之间有一交角(大约为110),因而磁针的指向会偏离地理上的南、北方向,这一偏离角称为磁偏角。

磁针的定向平行于磁力线,因而磁针除了在赤道保持水平外,在其他部位都不水平。在北半球,指北的一端向下倾;在南半球,指南的一端向下倾(罗盘磁针的一端系有铜丝即是为了保持磁针的平衡)。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这一偏离角,称为磁倾角。 地磁场的南北极每经过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目前已经建立了最近地质时期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海底地磁条带:洋脊脊轴两侧玄武岩地磁条带呈对称式分布,而且各地磁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期(含事件)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比例,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 14、席状岩墙

在一些深凹的冰川谷内露出呈层状的熔岩,向地下深部玄武岩层状熔岩转变成为无数垂直的岩脉,称为席状岩墙。

15、转换断层

横切洋脊有一系列大规模的转换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转换,由水平剪切变为沿脊轴裂谷带拉张。 16、威尔逊旋回

地质历史中,大陆分裂——大洋形成——大洋收缩——大洋消失和大陆碰撞是逐步演变的,

可分为六个阶段,威尔逊旋回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概括。

17、生长性板块边缘、消减性板块边缘

沿洋脊扩张带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

消减作用带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性板块边缘。 18、地体

从大陆或火山弧分裂出来的大小不同碎块,或者洋壳上面的岛屿或海山,都是地体,它们驮在岩石圈板块之上随板块的运动而运动,最终都拼贴到大陆边缘,导致大陆增生。

第十章 风化作用

本章小结

1、处在地表环境下的岩石必然受到大气中的O2、CO2、渗透到岩石缝隙中的水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破环,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完整的岩石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及至土壤,这就是风化作用。P134

2、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根劈作用、盐晶的潮解与再结晶作用以及卸载作用等是主要的物理风化方式。P135

3、溶解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生物分泌的酸类物质对岩石的破坏是主要的化学风化方式。P135-137

4、岩石的物流风化与化学风化常常是配合进行的,不过在一定条件下,总是以某种风化方式起主导作用。P137-138

5、气温及降雨所代表的气候因素对岩石风化的特征有决定性影响。寒冷及沙漠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湿热地区以化学风化占绝对 优势。P138-139

6、地势的高度、起伏程度洋脊山坡的朝向等地形条件也积极地影响到风化作用方式及风化速度。

7、生物界面貌受到气候及地势的约制,在不同气温及地势条件下,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等。

8、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特征是影响风化作用方式及风化速度的基本内因。不同岩石在同种风化环境和条件下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不同,同种岩石在不同风化环境条件下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也大相径庭。P140

9、差异风化是产出在一起的不同岩石遭受的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现象。P139 10、球状风化是块状或厚层状岩石受到化学风化为主的风化作用的结果。P139

11、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是碎屑沉积物的重要来源;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溶解物质是化学沉积物的基本来源。P141

12、土壤是富含腐殖质的细粒而松散的风化产物。各处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受着风化作用特征及母质的岩石特征所控制。P141

13、风化壳包括土壤及残积物两部分,各地风化壳的特点不同,与该处风化作用特征及岩石的性质相关。P142

重要术语

1、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它是地表岩层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行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产物主要是岩石碎屑以及少数矿物碎屑。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根劈作用、盐晶的潮解与再结晶作用以及卸载作用等是主要的物理风化方式。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

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生物分泌的酸类物质对岩石的破坏是主要的化学风化方式。

2、冰劈作用、根劈作用、层裂

冰劈作用:渗入岩石空隙中的水在温度低于0℃时结冰,体积膨胀近9%,从而给周围岩石以每cm2达960kg压力,促使岩石的空隙扩大。如果冻结和融化反复作用,就必然时岩石的空隙逐步增多、扩大,以致使岩石崩裂,这种过程称为冰劈作用。

根劈作用:根源于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的根须不断变粗、变长和增多,象楔子一样对于裂隙缝壁施以强大的压力,劈裂岩石,称为根劈作用。

层裂:深部的岩石处于上覆岩石的强大压力之下,一旦因上覆岩石剥去,压力解除,岩石随之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形成平行于地面的层状裂隙,这种作用称为层裂或卸载作用。 3、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水解作用: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含有的H和OH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

碳酸化作用: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O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等金属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方面是许多变价元素在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所形成的矿物中是以低价形式出现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下它们易于转变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解体。 4、球状风化、差异风化

球状风化: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多面体的小块。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叫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块状或厚层状岩石受到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风化作用的结果。

差异风化:如果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差异风化是产出在一起的不同岩石遭受的风化速度和风化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现象。 5、土壤、风化壳、古风化壳、残积物

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殖质的松散细粒物质,称为土壤。各处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受着风化作用特征及母质的岩石特征所控制。

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风化壳包括土壤及残积物两部分。各地风化壳的特点不同,与该处风化作用特征及岩石的性质相关。 古风化壳:被较新岩层覆盖而保存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地表流水分为片流、洪流与河流。前两者是由大气降水引起的暂时性水流,后者除大气降水外还能得到地下水,冰雪水、湖水等水源的经常性补给。P145

2、片流是山坡上无固定沟道的面状水流,它洗刷山坡的风化物质,使其在山坡的低凹处或在坡脚作为坡积物堆积下来。P145

3、洪流是固定沟道的水流。它冲刷沟谷使其加深、加宽、加长,形成冲沟。由洪流搬运和堆积的沉积物称为洪积物,在冲沟沟口形成的洪流堆积体称冲积扇或洪积锥。P145 4、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是决定河流动能大小的指标。它们的变化制约着河流地质作用的进程。P147

+

--

5、下蚀作用使河谷加深,下蚀的极限是侵蚀基准面。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是海平面,入湖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是湖水面。P148-149

6、河流在演化中不断修饰其纵剖面,使之成为平滑的曲线,向均夷化河流方向发展。然而不论是流速、流量或沉积物的负荷等任何因素的改变都会破坏河流已建立的平衡状态,河流又将继续改变其纵剖面形态。P150

7、弯道环流及科里奥利力是使河流发生测蚀的基本原因。在侧蚀作用下,河流凹岸受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导致弯道发展及河谷变宽,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甚至蝶形。P152-153 8、随着河流弯道的充分发展,河曲颈变细,最终发生裁弯取直而形成牛轭湖。

9、溯源侵蚀作用是使河流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由各个单一的河流联结而成统一水系的基本因素。P154

10、河水的紊流运动是河流以悬浮方式大量搬运细粒碎屑物质的基本原因。P156

11、碎屑物资的过量补给给河流流量的减少都可以引起河流的加积作用。加积的物质抬高河床,可形成多叉道的辫状河。P157

12、砂粒在河床底部做牵引搬运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波痕或砂丘等不同沉积构造。波痕从横剖面看就是交错层。P158

13、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由心滩、边滩、河漫滩及三角洲等。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其下层为河床沉积(心滩或边滩)上层为河漫滩沉积。三角洲的组成包括底积层、前积层及顶积层三部分。P158-159

14、河流达到或接近均夷化以后,其下蚀能力变弱,主要繁盛侧蚀和沉积作用。然而,因气候变化而流量增大或因构造运动而抬高河床或降低侵蚀基准面,就导致河流的去均夷化,从而形成深切曲流及河流阶地。P162

15、河流的发育同地质构造有密切联系,小自某一段河床的定位及水系的形式,大到大范围内河流的展布格局,都受到地质构造特征制约。P163

16、以河流的地质作用为主,以其它外力地质作用为辅,可以使一个地区由参差起伏的地势变成准平原,准平原形成以后可以因构造运动抬高再受剥蚀而便成为夷平面或剥蚀面。在山区可以见到多级夷平面存在,它记录着新时期构造运动的历史。P164-165

重要术语

1、片流、洪流

片流是山坡上无固定沟道的面状水流,它洗刷山坡的风化物质,使其在山坡的低凹处或在坡脚作为坡积物堆积下来。

洪流是有固定沟道的水流。它冲刷沟谷使其加深、加长,形成冲沟。由洪流搬运和堆积的沉积物称为洪积物,在冲沟沟口形成的洪流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或洪积堆。 2、坡积物、洪积物、冲积扇、冲沟

由片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

洪流因流速减低,搬运的物质在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迅速堆积,形成洪积物。

冲积扇:洪积物在沟口往往呈扇状分布,扇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称为冲积扇或洪积堆。

冲沟:一般将切割较深规模较大的沟谷称为冲沟。 3、河谷、河床

流水深切沟底达地下水面,冲沟流水遂得到地下水源源不断补充,暂时性的冲沟流水便转变成具有经常流水的河流,冲沟就发展成为河谷。

河谷中经常有流水的部分称为河床。 4、侵蚀基准面

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普通地质学总结 (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普通地质学总结 (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875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