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跨国公司在中国及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1 本文由树红树绿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跨国公司在中国及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现状分析

供稿人:马春 供稿时间:2004-11-24

研发机构,是指专门以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信息调研和公益性技术研究为主要业务活动的营利或非营利机构。近几年来,跨国公司改变了过去把研发机构设立在母国的做法,开始把研发机构设立在海外。中国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是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重要目标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不仅培养和开发了大量的研发人才,而且其技术外溢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对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研究跨国研发机构的发展动向,可以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跨国公司R&D国际化动机及影响因素

影响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决定因素可细分为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外并购、国际化经验、海外经营年龄、地理分散度、全球性生产分工、产业R&D密集度和国外总部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海外R&D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市场导向型R&D机构,跨国公司海外生产性企业的分散度具有显著影响。对于生产导向型研究机构,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产业R&D密集度和全球分工程度。对政治动机型和综合动机型研究机构,除了国外总部对综合动机型具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变量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对220个样本的研究,总结和概括了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的目标、规模和影响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区位决定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海外R&D分支机构的目标、规模等因素 目标 调整产品、工艺和原材料以适应国外市场,为海外生产性分支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跟踪监视国外科技发展动态 在母国之外创新核心产品及关键技术 小 大 公司在母国存在优势,东道国也具有优势 东道国存在技术优势 母国、东道国科技水平 小 公司优势在母国 东道国市场规模 规模 开发母国或东道国优势 主要区位决定因素 公司在母国不具有技术优势,母国和东道国科学技术质量与规模、成本优势

瑞士最大的20家跨国公司,共在海外设立150家研究开发分支机构。调查表明,瑞士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R&D分支机构的主要动机是:(1)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5%);(2)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32%);(3)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8%);(4)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影响(34%);(5)综合动机(24%)。

二、西门子:全球研发进行时,知名跨国企业的缩影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欧洲最大的电气电子工业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电气电子公司之一,在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领域领导着世界潮流,享有“电子帝国”的美誉。目前,该公司在全球共有130多家分公司和办事处,经营活动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财年西门子的全球销售额达到742.33亿欧元,全球雇员超过40万人。共拥有5.7万科研人员从事不同层面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其中2.5万人在德国以外地区工作。西门子公司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其持续不断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西门子公司每年拨出巨额经费用于研究开发,费用始终占销售额的10%左右(如表2所示)。这个数字接近或超过了其竞争对手——美国IBM、GE和日本的富士通、NEC等公司的水平。

表2 西门子公司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变化 (单位:亿马克) 年度 销售额 R&D经费 占销售额比重,% 1970 118.4 9 7.6 1979 280 27 9.6 1985 546 48 8.8 1989 611 69 11.2 1993 817 76 9.3 1996 1000 81 8.1 1998 1342 102 7.6 2000 790亿欧元 56亿欧元 7.1 资料来源:《Siemens Annual Report》,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整理。

二战后,西门子公司逐步形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与开发中心,现在,西门子公司研究开发体制不断完善。目前在柏林、爱尔兰和慕尼黑,都设有大规模的研究开发中心,公司总部侧重于开发多用途技术,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益。通过这种体系把发明创新迅速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同时,为加快研究开发速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达到技术垄断优势,西门子公司一方面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还和国外其他跨国公司实行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开发,以便综合运用各方的技术持长,加快产品开发。

在西门子,网罗再多的天才或者绝妙的创意都必须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包括在公司内部实施以及后期市场推广也必须这样。在西门子,负责全球研发的主管都是技术出身,但是他们不会主要负责某一个项目。作为一个研发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筛选千千万万的创意,并保证正确的能够变成产品直至市场成功。西门子确定发展一个技术要通过展望法和回溯法进行筛选。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可能性,一方面展望未来进行场景设想,只有当技术符合未来的需求时,这个技术才可能被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整个西门子研发的灵魂所在,也是西门子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三、跨国研发机构在中国的现状

据商务部外资司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6月,在我国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600家。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欧盟、维尔京群岛、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估计累计投入的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的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丹麦、俄罗斯、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微软、IBM、通用汽车、朗讯、英特尔、杜邦、宝洁、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和松下在内的世界著名跨国巨头。

从地域来看,北京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多以IT业为主,尤以美国公司居多;汽车、化工业是上海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主力,比重超过50%,IT行业较少,其中欧洲公司占50%以上;广东省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则基本聚焦IT

和电子业。这一分布与三地的发展基础和方向保持一致。

四、上海跨国研发机构的现状及特点

上海作为中国商业经济中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此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上海作为中国人口最多且经济发达城市,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其智力资源非常丰富,引进研发机构可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截止2004年5月底,上海共有外资研发中心118家(见附表)。可以说,世界最先进的研究、生产技术正会聚上海。一些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拜耳、柯达、大众等,在上海都有研发中心,而且规模都很大,并逐步发展为该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研发中心。

从已有数据来看,目前上海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呈现如下特征:

1、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从1990年到2002年6月的统计资料来看,跨国公司从90年代起开始试探性的在上海进行研发投资,但是投资的数量增幅不大,1990年到1992年3年间只建立了1家研发中心。从1993年到2000年,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的数量保持在平均每年2家的水平。2000年末开始,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的数量呈现骤增的趋势,光2001年一年就达18家。

2、投资国别以欧美为主

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研发机构中,美国公司占30%以上,欧洲国家比重接近30%。同时,日本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近年来在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研发机构的建设。

3、投资行业集中

上海是我国综合性的工业基地,有着悠久的工业底蕴。目前上海确立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六大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也与上海产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

从表3可以看出,在沪外企设立的研发机构中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件、电讯等)有45家之多,接近总数的一半,为43.7%;生物医药产业20家,占总数的19.4%;新材料产业11家,占总数的10.7%;汽车制造业8家,占总数的7.8%;装备制造业6家,占5.8%;其他13家,占12.6%。

表3 上海外企设立研发中心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

研究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 汽车制造业 新材料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装备制造业 数量 45 8 11 20 6 占研发中心总数的比重,% 43.7 7.8 10.7 19.4 5.8 其他 13 12.6 五、韩国藉跨国研发机构实现技术创新值得借鉴

对于技术和经济上的追赶型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国际化的研发项目、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和外国研发性投资,有助于在本国建立良好的研发环境和研发机制,同时获得国外研发的成果和经验。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新兴工业国,充分利用产业研发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研发水平。其中,韩国的经验尤其值得引起注意。

韩国一方面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通过发展国际技术贸易,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资,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来有效利用外国先进研发资源。另一方面,则积极促进韩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活动,通过直接逼近发达国家的世界性知识高地来直接获取外国先进知识,并通过本国企业研发中心与海外研发机构之间的紧密互动,来提升国家产业研发水平,并在某些信息技术领域内实现了部分技术跨越。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有条件的技术引进自由政策,而在随后的80年代和90年代则在积极鼓励私人企业的研发投资的同时,采取开放的自由技术引进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进入结构调整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各种专门技术是无法通过技术引进获得的,因此,韩国在这一阶段的科技政策是强调战略性技术的当地化,提高私营部门的研发能力。韩国一方面继续加强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海外培训计划,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采用税收优惠政策,甚至是对高技术直接投资的零税收政策来鼓励外国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投资进入韩国。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环境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进一步提高国内研发能力,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同期,韩国企业踊跃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以及专利技术的获得等手段,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目前,韩国在世界半导体行业已有一席之地是与韩国政府对韩国公司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支持相关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跨国公司在中国及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现状分析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跨国公司在中国及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现状分析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96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