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沈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省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总体评价。 1.发展成就。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市委、市政府实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服务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增速加快,对经济贡献度增大。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242.2亿元,年均增长14%,高于“十五”期间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65.9亿元,年均增长18.1%,高于“十五”期间6.4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方级税收收入248.4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全市地方级税收总收入的67.5%;2009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0万人,年平均增长3%,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9.4%增加到52.5%,“十一五”的前4年,服务业累计新增从业人员达23.7万人,占全社会累计新增从业人员的103.5%。
——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速均高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3%。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2006-2009年,下同),全市拥有分行(分公司)以上的金融机构89家,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初步显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拥有科研院所107个,其中国家级院所2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02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东软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2010中国软件业收入百强企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举办的各类展会年均增长9.7%,展览面积年均增长28.5%。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辽宁联合物流等30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初步形成。
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拥有万米以上大型零售设施114个,连锁企业发展到435家,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东北商贸中心功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3.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名,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8.1%。
——投入增加,发展基础得到增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03.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倍,年均增速达29%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9.3%。皇朝万鑫、华府天地、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大型服务产业基础工程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世园会”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成功,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新纪录。龙之梦亚太城、国际软件园、国药物流中心、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进一步形成,为提升沈阳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65.4亿元,年均增长37.8%,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7.4%。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韩国韩亚银行等10家银行进驻我市设立分行和办事处。韩国东宝、毕马威、英国泰克尼康等一批国际知名服务业企业相继落户我市。2010年全市服务业非公有制实现增加值1255.6亿元,年均增长15.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
——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市改造的力度加大和发展空间的拉开,太原街、中街等老牌商贸中心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能级得到提升。金廊银带中心商务区、北站金融商贸区、棋盘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铁西装备制造研发设计中心、浑南软件动漫产业带、沈海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已具备一定规模,金融保险、第三方物流、动漫制作、软件外包、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加速向新兴集聚区聚集,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互动发展,对一二产业支撑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为加工制造业和农业配套的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铁西装备制造业园区内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已发展到14个,大学科技园2个,专业研究院(所)5个,同时建设了产品检测检验基地、清华工研院北方中心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招商局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围绕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建设了陶瓷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和陶瓷批发交易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发展壮大了前当堡淡水鱼、公主屯鲜蛋、大民屯蔬菜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服务业对工业和农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2.主要作法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除了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水平提高形成的需求增长以及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产生的推动效应之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过程中,实施了服务业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氛围,对服务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沈阳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以及金融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行业(领域)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领;得益于建立了服务业组织工作体系,形成了组织协调、规划、政策、统计、考核、项目等六大服务业工作推进体系;得益于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重大项目的牵动、市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本经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不论是与国内服务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是按照中心城市对服务功能的要求,都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建设有机衔接不够。服务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产业布局、土地等资源配置与项目建设间缺乏有效衔接,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仍高达25.1%,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亮点不多,新的增长点不突出。非营利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高。
三是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度不高。一方面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加工制造业发展,供给能力和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加工制造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辅助业务向社会释放不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 四是领军企业和服务品牌不突出。一方面重点行业和领域发展缺乏领军型企业带动,尤其是本地总部性服务业企业尚未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传统服务品牌市场扩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服务业中小企业还不够发达,数量、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
(二)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形势。
1.有利条件。
纵观未来五年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国内服务业发展大环境以及国家实施的大战略等,都将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发展。
——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和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将为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广泛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
数也达到了69%。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加速向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与此同时,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正在加快,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50%以上流向了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调整,将为发展服务业提供难得的机遇。 我国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强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对此,国家发改委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紧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未来五年,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氛围将进一步形成。
——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将为发展服务业注入强大动力。
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迫切需要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这为沈阳加快发展以产业金融、结算服务、产权和股权交易为重点的金融保险业,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以产品研发和设计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以文化创意、软件开发服务和物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会展和中介服务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沈阳真正发挥像上海对于长三角经济区,广州、深圳对于珠三角经济区,北京、天津对于环渤海经济区那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可能。
——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将为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条件。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催生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产业)不断涌现,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行业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产业渗透,将带动传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的提升。未来五年,我市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这个时期产业间融合度明显增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集中体现在产业链中两端环节上,一方面制造企业更多地融入服务业成分,部分呈现出向服务业企业转型趋势;另一方面,对科技研发、产品设计、试验检测、物流服务、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明显增加,新兴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将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空间的拉开以及全运会的举办,将为发展服务业提供强大支撑。
中央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市经济已连续保持7年高速增长,2010年人均实现GDP达到8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将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了优化,基本形成了“南高、西重、东汽、北农、中服”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范围逐步扩大,加工制造业加速向中心城区周边产业集聚区集中,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空间保障。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于2013年在沈召开,将有一大批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陆续竣工和投入运营,为服务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影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区域性危机还没有消除,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二是国内城市间新一轮竞争加剧,发达城市在抢占服务业发展制高点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推进新兴服务业领域发展过程中,我市与同等类型城市之间的竞争时不我待;三是东北地区四大副省级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方面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新的难度;四是沈阳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竞争优势显现,周边城市具有土地、人力等发展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新兴市场和部分传统领域,将会与我市形成竞争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
未来五年,我市发展服务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两个市场共同发展、产业之间互动发展、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两个手段共促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优势产业提升、服务创新突破、区域布局优化、集聚区发展壮大和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速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产业结构和综合服务功能,适应沈阳经济区建设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求。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物流、商贸、商务会展和文化旅游中心以及国家软件动漫、制造业研发基地城市,东北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建立符合国家中心城市要求的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力争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规模和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