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名词解释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20.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21.顺证:“顺”就是正常征象,但并非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按照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 22.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的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
23.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4.劳伤虚损:主要是指劳力过度、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阻,阴阳失和,是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
25.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26.部位辩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辩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27.经络: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的重要联络渠道。
28.肿: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29.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起、丹毒等。
30.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3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3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股肿、湿疮等。
3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或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3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气,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35.淤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下血肿等。
36.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常见于某些疾病染毒所致,如乳痈、肛痈等。
37.实肿:肿势高突,盘根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38.虚肿:肿势平坦,盘根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39.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者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40.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连成串,亦有发于皮下,不易察觉,用手才能触及。
41.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痛为疾病的信号,也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 42.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43.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44.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4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46.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47.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48.化脓病: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琢,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49.淤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50.卒痛: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
51.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多见于石淋等疾患。
52.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常见于疮疡初起与成脓时或脱疽等。
53.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症状,且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皮肤脱屑、潮红、丘疹、水疱、风团块等;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
54.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别。
55.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56.应指: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然后以一手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应指。
57.透光法:即以患者指(趾)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者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
58.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是初起的肿疡消散,不是毒邪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法则。
59.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60.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61.解表法:是用解表发汗的药物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得治法。
62.通里法:是用下泄的药物,是蓄积在脏腑内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打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祛邪消毒的目的。
63.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治法。
64.温通法:是用温通经络、散寒化痰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的治法,为治疗寒症的主要法则。
65.祛痰法:是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治法。 66.理湿法:是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的药物祛除湿邪的治法。
67.行气法:是运用星期的药物调理气机、流通气血,已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的一种治法。
68.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舒畅,血脉调和流畅,从而使疮疡肿消痛止的治法。
69.内托法:是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使邪胜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止痛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 70.补益:是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以消除虚弱,恢复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窗口早日愈合的治法。
71.调胃法:是用调理胃气的药物,是纳谷旺盛,从而促进去血生化的治法。 72.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73.膏药:是按配方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再高温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 74.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75.箍围药:古称敷贴,使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76.草药:又称生药,是指采集新鲜的植物药,多为野生。
77.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治方规律,并按其不同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78.洗剂:是按照组方原则,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先研磨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
79.切开法:就是能运用手术刀把脓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80.挑治疗法:是在人体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
81.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82.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口,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法师脓液畅流,腐托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83.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84.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治法。
85.熨法:是把药物加酒、促醋炒热,布包后熨摩患处,是腠理疏通而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86.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在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是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泄,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作用的方法。
87.冷冻疗法:是利用各种不同等级的低温作用于患病部位,使之冰寒凝集,气血阻滞,病变组织失去气血濡养而发生坏死脱落的一种疗法。
88.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89.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90.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易于造成毒邪走散。 91.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92.手足部疔疮是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
93.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的全身症状,毒邪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
94.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滑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95.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称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96.腋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米疽、夹肢痈。相当于西医学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约2周成脓,溃后容易形成袋脓。 97.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脐炎,或卵黄管残留、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98.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99.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肉注射引起的俗称针毒。相当于西医学的臀部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100.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101.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部肌肉丰厚处深部或髂窝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出又起。 102.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其特点是起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凃脂染,焮红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103.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识昏愦等症。
104.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机疾患。多由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其特点是肿势隆起的疮顶忽然内陷,或溃疡未净而忽然干燥无脓,或脓净创面红活而忽变光白板亮,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
105.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06.乳痈:是有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07.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疾病。相当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108.乳核:是指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的腺上皮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纤维瘤。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中医外科学 名解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