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二.核心梳理
1.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的王朝。
(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 三.思维点拨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考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核心梳理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2.地方机构的演变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 秦朝郡县制 ? 汉初郡国制 ? 元明清行省制度 三.思维点拨
——从四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四.难点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认识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
考点三:选官制度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页脚内容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 图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