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不要按群众的要求去反腐败;或者承认群众的要求是合理的,或者不承认群众的要求是合理的;所以,或者不能对群众横加指责,或者不要按群众的要求去反腐败。 答:该推理是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是有效式,其形式是:(p→r)∧(q→S)∧(p∨q)→r∨S 4.《资治通鉴》卷192记载了唐太宗关于“人君之患”的议论。他对侍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答:唐太宗的话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联锁推理的否定式,有效。其形式可示为:(p →q)∧(q→r)∧(r →S)∧(S→t)∧(t→M)∧?M→?p. 十二、用复合命题推理的有关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已知:⑴只有张明和李东至少一人没得奖,王洪和高亮才得奖。 ⑵“王洪没得奖或高亮没得奖”是不真的。 ⑶李东得奖了。
问:张明、王洪、高亮谁得奖了?谁未得奖?(写出推导过程与推导根据) 答:张明没得奖,而王洪、高亮得奖。用p代“张明得奖”,用q代“李东得奖”,用r代“王洪得奖”,用S代“高亮得奖”。 已知:(?p∨?q)←(r∧S)① ?(?r∨?s) ② q ③
据②可得r∧s ④(负命题等值推理)
据①④可得?p∨?q ⑤(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 据⑤③可得 ?p ⑥(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据④⑥可知:r∧S∧?p即王洪、高亮得奖,张明没得奖。
2.w市女子排球队有2号、4号、6号、8号、10号和12号等六名主力队员。在长期训练和实际比赛中,教练对主力队员之间的最佳配合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1)要是6号上场,则8号也要上 (2)只有2号不上,4号才不上 (3)4号和8号只有1人上场
(4)如果10号和12号同时上,则6号也要上场。 现在需要2号和12号同时上场。
问:为了保持球场上的最佳阵容,10号该不该上场?写出推导过程并且每一步推导追加逻辑理由。
答:10号不该上场。
已知:要是6号上场,则8号也要上。 ① 只有2号不上,4号才不上。 ② 4号和8号只有一人上场。 ③
如果10号和12号同时上,则6号也要上场。 ④ 现在需要2号和12号同时上场。 ⑤ 据②和⑤可知“4号上场”。⑥(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据③和⑥可知“8号不上场”。⑦(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据①和⑦可知“6号不上场”。⑧(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据④和⑧可知“并非10号和12号同时上。” 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据⑨可知“或者10号不上,或者12号不上”。⑩(负联言命题等值推理)。 据⑩与⑤可知“10号不上场”。⑾(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和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3.已知:①A真包含于B②有C不是B ③若C不真包含A,则C真包含于A
问:A与C什么关系?用欧拉图将A、B、C三概念在外延上可能有的关系表示出来。 答:C真包含A。
已知:A真包含于B。① 有C不是B。②
若C不真包含A,则C真包含于A。③ 据①②可知“有C不是A”。④ 据④可知“C不真包含于A”。⑤ 据③⑤可知“C真包含A”。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总之,A、B、C三概念在外延上可能有下述关系: C
B A C B
第六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指出下列命题各属何种模态命题,并用公式表示其命题形式。 1.教与学脱节,势必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答:必然肯定命题。其逻辑式为:必然p(或“s必然是p”)。 2.谎言必然不能长久骗人。
答:必然否定命题。其逻辑式为:必然非p(或“s必然不是p”) 3.火车必然比摩托车大。
答:必然肯定命题。其逻辑式为:必然p。 4.他可能估计不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
答:可能否定命题。其逻辑式为:可能非p(◇?p) 5、月球昼夜温差的巨大变化必定导致无生物存在。 答:必然肯定命题。其逻辑式为:必然p(□p) 6、有错必纠,有反必肃。
答:必须联言命题。其逻辑式为:必须p并且必须q(○p∧○q) 7.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动煽动群众闹事。 答:禁止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禁止p(Fp). 8.满十八岁者不准参加选举。
答:禁止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禁止p(Fp).
9.能够坦白交待、态度诚恳者,可以从轻处理。 答:允许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允许p(Pp).
10.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搞分裂国家的活动。 答:禁止选言命题。其逻辑式为: 禁止p. 二、指出下列各组模态命题间的逻辑关系:
1.⑴月球运行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必然发生日食。 ⑵月球运行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可能不发生日食。
答:①必然p,②可能非p,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2.⑴世界事务必定不会受一、两个大国操纵。 ⑵世界事务可能不会受一、两个大国操纵。
答:①必然非p,②可能非p,二者是“可同真,可同假”的从属关系。即:“必然非p”真,“可能非p”必真;“必然非p”假,“可能非p”可真可假,“可能非p”真,“必然非p”可真可假,“可能非p”假,“必然非p”必假。 3.⑴这个荒岛一定有人上去过。 ⑵这个荒岛一定没有人上去过。
答:①必然p,②必然非p,二者是“不同真,可同假”的反对关系。即断定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断定其中一个假,另一个可真可假。 4.⑴证人不可以充当证据鉴定人。 ⑵证人应当充当证据鉴定人。
答:①不允许p(必须非p)②必须p,二者是一个可行,另一个就不可行,一个不可行,另一个可行与否不确定的反对关系。
5.⑴犯贪污罪的并非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⑵犯贪污罪并非可以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答:①并非必须p,②并非允许不p;①等值于“允许不p”,②等值于“必须p”,二者是一个可行,另一个不可行的矛盾关系。 6.⑴禁止考试作弊。 ⑵不允许考试作弊。 答:二者等值。
三、下列各组命题是否等值?为什么? 1.⑴这个动物园可能有非洲豹。 ⑵这个动物园不必然没有非洲豹。
答:①可能p,②不必然不p,二者等值。因为“不必然不p”是“必然不p”的负命题,它等值于“可能p”。
2.⑴学生不可能超过老师。 ⑵学生不可能不超过老师。
答:①不可能p,②不可能不p,二者不等值。因为①是“可能p”的负命题,它等值于“必然非p”;②是“可能不p”的负命题,它等值于“必然p”,二者是“不同真,可同假”的反对关系。
3.⑴生物界必然形成生物圈。
⑵生物界不形成生物圈是不可能的。
答:①必然p,②不可能不p,二者等值。因为②是“可能不p”的负命题,它等值于“必然p”。
4.⑴严禁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 ⑵不允许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
答:①禁止p,②不允许p,二者等值。 5.⑴男女双方自愿结婚的,准予结婚。 ⑵男女双方自愿结婚的,应当结婚。
答:①允许p,②必须p,二者不等值。因为①与②是差等(从属)关系而不是等值关系。 6.⑴严禁违犯交通规则。
⑵允许不违犯交通规则。
答:①禁止p,②允许非p,二者不等值。因为①等值于必须不p,它与②是从属(差等)关系而不是等值关系。
7.⑴并非成材者都必须进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 ⑵有的成材者可以不进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
答:①并非必须p,②可以不p,二者等值。因为①是“必须p”的负命题,它等值于“可以不p”。
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 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
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不过,人口普查时,统计数字表明,男子与女子的比例并没有失调。可见,我国的男子汉并不算少,大概是分布不合理吧?”
答:这段议论先偷换了概念,后偷换了论题。一开始,“男子汉”是指具有大丈夫气概的男
子,后偷换成指一切男人。议论的题目本来是“什么是男子汉”,最后却转移到男女的比例上了,违反了同一律。
2.甲问:我做菜的手艺不错吧? 乙答:很实惠,很实惠。
答:乙的回答表面上转移了话题,不正面回答问题,违反同一律,实际上隐含着对问话人做菜手艺的批评,不正面批评,巧妙地避免主人的难堪,是一种变格修辞手法,不违反同一律。 3.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答: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论题,违反同一律。服务员用这种幽默方式化解矛盾。 4.《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
答:宪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同一律。雨果说“以笔杆子谋生”是指“当作家”,而宪后却理解成“贩卖笔杆子”。
5.有个小朋友到邮局寄信,柜台里的阿姨告诉他;“这封信超过了重量,要加贴八角邮票才能寄,”小朋友着急地说:“什么?你已经嫌它太重,加贴邮票不是更重了吗?” 答:这个小朋友将“这封信超重”理解成“这封信太重”,无意中偷换了概念,也转移了话题,违反了同一律。
6.孔乙己到了酒店,人们嘲笑他偷了书挨了打。他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答:孔乙已把不同语词“偷”和“窃”表达一个概念故意说成两个概念,故意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三、指出下列各段话中违反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既断定“所有S是P”真,又断定“有的S不是非P”真; 答:不违反逻辑规律。因为“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非P”(它等值于“有的S是P”)是从属关系,可以同真。
2.既断定“所有S是非P”真,又断定“某S是P”真; 答:违反不矛盾律,“自相矛盾”。因为“所有S是非P”等值于“所有S不是P”,它与单称命题“某S是P”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3.既断定“如果p则q”真,又断定“如果p则非q”真;
答:不违反。因为二者是可同真、不同假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证明)。 4.既断定“所有S是P”假,又断定“有的S不是P”假;
答:违反排中律,犯“模棱两不可”错误。因为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5.既断定“必然非p”假,又断定“不可能非p”假; 答:不违反。因为“必然非P”与“不可能非P”(它等值于“必然P”)是不同真、可同假的反对关系,都加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6.既断定“p或者q”假,又断定“非p并且非q”假;
答:违反排中律。因为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真值表可证),都加否定,犯“两不可”的错误。
7.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规律。
答:违反不矛盾律。这句话隐含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价值规律是历史规律;价值规律是永恒规律,二者不能同真,同时加以肯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8.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逻辑学答案1~10章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