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旅游动机的定义及其分类
(1)旅游动机:促使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 (2)旅游动机分类:
①德国格里克斯曼,最初尝试分类,1935年,分为心理的、精神的、身体的、经济的。 ②日本田中喜一,心情的动机(思乡、交际、信仰之心)、身体的动机(治疗、保养、运动需求)、精神的动机(知识、见闻、欢乐的需求)、经济的动机(购物、商务目的)。
③美国罗伯特 麦金托什,身体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 ④孙文昌,身心方面动机、社会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经济方面的动机。
4、马斯洛的需求学说:
1、基本是生理需要,即衣、食、住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2、安全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受伤害、被剥夺、失业等。 3、社会的需求,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 4、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处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旅游流的概念、旅游流的形成与国内旅游流的发展趋势。
(1)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内在的复杂系统。
(2)旅游流的形成
首先,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往返过程,也是资金流动的过程; 其次,旅游客流与旅游物流不可分割;
再次,伴随着旅客的旅游活动,还会产生能量流动。 (3)国内旅游流的发展趋势 ①国内旅游流规模渐趋扩大。 ②国内旅游流的流向特性:
从旅程长度来看,国内旅游流流向以近地短程旅游为主,中程次之,远程长线最少。从国内旅游者平均游览城市座数及构成来看,国内游客以游览1座城市的短程旅游者比重最高。
从旅游目的地流向来看,1992年之前,中长距离的旅游线路多集中在旅游热线区,流向是由北向南,1992年以后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有热线向温冷线转移的势头,国内旅游热点集中在华北 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以及内地、西北偏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品牌旅游线路产品上。
1.简述旅游需求的时空特征。 略。
3.从个性心理因素,简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试举例。
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旅游动机的首要因素。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通过研究数千名美国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将人格类型划分为五种: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自我中心型者,思想上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行为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活动最小,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与自我中心型相反,另一个极端类型是多中心型。属于这一人格类型的人,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多变;行为上表现为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除了这两个极端类型之外,中间型人格类型属于特点不明显的混合型。“近自我中心型”、“近多中心型”则分别属于两个极端类型与中间型之间略倾向于各极端特点的过渡类型。
6
在旅行行为上,越是接近多中心型的人,其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多中心型者与自我中心型者相比,在旅游过程中求新、求异性强,旅游冒险性大。多中心型者往往是新旅游地的开拓者。
4.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用旅游决策一般过程图来系统分析。
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六类: (1)旅游服务因素
旅游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咨询、信息、预定、导游、售后等具体的旅游服务。服务系统的完备与否,服务水平的差异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旅游者,都追求高服务质量和与自己的支出相适应的服务硬件。尤其是那些回头客,更是把旅游服务的质量作为决策的首选条件。
(2)社会支持因素
个人心理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规范和制约。社会对旅游的宣传、倡导,并提供一定的便利,无疑会促进旅游风气的形成,给个人造成旅游压力。社会支持已经使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会、有条件而不去旅游,个人不仅会感受到外在的社会压力,而且会体验到内在的心理冲突。
(3)个人心理因素
人的行为是他们的个人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他们认识、评价旅游环境,以及持有什么样的决策标准,从而影响他们最终的旅游决策。
(4)群体支持因素
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既受所属群体的影响,又受参照群体的影响。因此,时尚、家人、亲朋好友等都会影响个人的旅游决策。在旅游活动中,很多情况下参照群体比所属群体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5)个人社会经济因素
收入水平、余暇时间、日常生活的压力等因素,是现代旅游的基本约束条件。一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决定他们能否实现旅游的关键。余暇时间的长短,不仅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同时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动的内容。
(6)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旅游决策还受旅游者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距离、旅游地的消费水平、知名度、居民素质、政策法规、亲朋好友的旅游推荐、旅游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在其内在动机、个人偏好和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所面临的众多旅游机会进行抉择的过程。
5.阐述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1)区域性。依照地理上的本区域、近区域和远区域形成由密到疏的空间分布规律。如,近距离流动多,远距离流动少;旅游热点地区多,旅游温冷地区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互相流动的多。
(2)季节性。旅游流流向、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相对较短时段的趋势。会影响淡旺季供求平衡、旅游设施年平均利用率,进而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3)规模性。从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业已经超过汽车、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7
(4)波动性。旅游流极易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金融危机、海湾战争、非典、禽流感等,直接导致世界或区域旅游市场的波动与发展迟缓。
(5)集中性。现代国际旅游流市场需求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旅游者市场分布的集中性。
6.国际旅游流将呈现怎样的新趋势? (1)旅游目的地重心向东转移
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两大传统旅游目的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它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20世纪80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大批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格局:欧洲和北美地区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呈缩小之势,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加快,东亚太平洋地区成为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21世纪前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2)客源市场趋向分散
长期以来,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一直以西北欧和北美为主。这两个地区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其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外,其余大都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其中仅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就占国际旅游消费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当代世界经济的迅速分化重组,直接影响着各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发展变化。预计到21世纪中期,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工业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产生大量出国旅游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在地区分布上的集中局面将逐步走向分散。
(3)中远程旅游渐趋兴旺
战后航空运输的大发展,促进了中远程旅游,特别是横渡大洋的国际旅游的兴起。目前,飞机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续航距离越来越远,单位里程运输成本逐年下降。随着航空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在旅游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趋减弱,加之闲暇时间增多,今后将有更多的旅游者加入到中远程旅游的行列中。随着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经济的新型航空客机在本世纪投入运营,将使全球性大规模的中远程旅游成为可能。
7.检索相关资料,列出中国近5年主要的旅游客源国及相关数据。 略。
8.试用PEST分析法,分析我国出境旅游流向的形成原因。 略。
8
chapter3 旅游资源地理
1.根据表3-1对旅游资源定义的分析,试给出你对旅游资源的定义。 略(对旅游资源定义时考虑资源的特性和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与争论)
2.简述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 (1)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
①自然景观的形成离不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和内力两种。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不断破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夷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其构造形迹主要有褶皱、断层和节理(或裂隙)。旅游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的形成大都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合力形成的。
②地理区位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自然景观。大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地貌区域的运动和变化造成了各不相同的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大气环流、海拔高度及地形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差异很大,东西地形悬殊,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气候。气候不仅自身是旅游资源,而且还影响各地的生物景观和自然景观。
③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组合与分异决定了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影响自然景观的地理要素多种多样,其中某一项的缺失与变异都会导致自然景观的异样。许多旷世奇观,都是由于众多的要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才形成的。
(2)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
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劳动的凝聚和人类文化的灌注。由人类劳动创造而成的历史遗迹或者现代景观,无论其最初目的是否是旅游,但因为具备了旅游价值,具备了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而成了旅游资源。
①古代人文资源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和生活水平的体现。 ②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历史文化的厚度与长度密不可分。 ③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创造力紧密相关。
3.掌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的8主类31亚类,并结合你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举例。 略(详细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 18972-2003))。
4.结合某地旅游规划,简述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略
6.简述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1)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域; (2)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是中国生态脆弱区或贫困区;
(3)人文类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遗存类的资源以中部和东部地区最为集中;
9
(4)民俗资源遍布全国,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边境和较偏远地带; (5)现代人造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特别是旅游发达的大城市)周围。
1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集大旅游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指导性答案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