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景观意象塑造: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它具有让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心灵共振的功能。在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中,应该强化“乡村”二字,再灌注以当地特有的文化,具体包括乡村景观背景、乡村聚落、乡村生活。 (2)乡村景观设计必须实现多功能性:乡村景观在遵循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的原理下必须着重考虑土地适宜性和产业适宜性,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破坏乡村居民的生活。因此,这种景观设计需要达到三个层次: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
(3)乡村景观设计必须重点考虑生态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设计离不开环境与生态,对环境问题重点考虑土壤、水体、大气、建筑物、氛围等;对生态问题则把有生命的东西,如植物、动物等考虑进去,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其目标即是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乡村环境,供乡村居民与游客享用。
6.结合深圳华侨城,简述主题公园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结合略)
(1)主题公园型旅游地的演变特征。主题公园具有投建初期的投入高,投资风险大,吸引力的核心在于人造景观所模拟的某种特定文化的真实性;高门票高消费,重游率低;是人造的商业性旅游资源,通常由企业经营,顺应市场规律等特点。由于上述特征,主题公园与一般旅游地的的生命周期不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没有或者只有极短的探索期、介入期和发展期、直接进入成熟期和鼎盛阶段,游客量的最高峰一般出现在投放市场的第一年,然后便开始逐年下降。
(2)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因素。①选定和表现主题。主题公园的旅游吸引力来自于对某种特定文化主题的人工化模拟,只有深刻挖掘和把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内涵,运用恰当的创新手法加以展现,缔造出特殊的主题氛围,才能够维持主题公园较长的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周期。②较高的客源市场规模。需要选择建设在规模大、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附近,贴近密度高、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有助于拓展旅游市场,减少风险。③较强的后续开发能力。包括内涵丰富式和外延扩展式,对科学技术和经济投入依赖性强。④投资力度、宣传促销作用。投资力度、广泛而有效的宣传促销、宣传促销手段的多样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16
chapter6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与实践
1.试述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意义。
(1)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开始步入第四个阶段——区域竞争时代。
(2)区域旅游合作是当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下旅游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3)区域旅游合作不仅有利于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建设,也有利于旅游业呈现良好的联动发展态势,有利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2.简述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目的:资源共享、位势叠加;市场对接,客源共享;降低开发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实现“多赢”;经济、文化和政治协调融合。
(2)主要内容:基础层面上,开展旅游资源共享、重组和旅游产品、市场的联合开发;支持层次面上,开展旅游资产和资金的流通互助和联合共建;辅助层面上,开展旅游交通、信息系统的沟通和旅游设施的共享;保障层面上,开展旅游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行政管理层面上,加强旅游政策、制度和法规的相互借鉴与合作。
3.区域旅游合作是建立在哪些理论基础之上?明确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 (1)“核心—边缘理论”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也称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所组成的,其界限由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来确定。其中,核心区域大多是国家内的城市聚集区或一个城市内的中心区域,工业发达、技术先进、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边缘区域则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总体上说,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两者的关系既不平等又相互补充,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相互转化。 (2)区域旅游协作理论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在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开展区域旅游协作是体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区域旅游协作,既包括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也包括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旅游协作。协作的开展,有利于避免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地方旅游保护主义倾向;避免以行政区域代替客观上的旅游区域,从而造成市场恶性竞争、旅游产品重复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分割等违背客观规律等问题的发生。 (3)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
旅游活动的魅力体现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在旅游区域构建鲜明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旅游区域形成统一的特色,创建品牌、开展宣传,从而提升旅游地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 (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理论实质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理论是人类在对
17
工业化运动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模式上的理性选择。选择的核心是要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在社会发展中,既讲究经济效率,又关注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最终得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阐述欧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策略,谈谈其可借鉴之处。
(1)制度联合与机制建设:欧盟的区域经济机构强大有力,它针对旅游业提出的相关政策方针及对策方案均能得以有效的贯彻与实施;欧盟成立了旅游一体化专设机构——旅游咨询委员会,代表各成员国利益,取得了区域内国家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方便了各国在旅游业上的信息交流、咨询与合作;除了正规的区域机构设立以外,通过政治平台抑或行政手段的交涉,欧盟每年还举办“欧洲旅游论坛”,以期改善多方的合作关系
(2)中小企业的主导力量与政府部门的引导措施:中小企业发挥其运作灵活的优势,成为旅游市场运作的主导力量;政府部门在各方面加强引导,确保市场运作的有序、高效;社会互动能力与个体文化创造;空间的均衡与时间的持续。
5.你认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做得较好有哪些区域?举例说明。
阅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合作相关资料,选其中一个作答。
18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集大旅游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指导性答案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