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包括: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 实体地域: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①城市化研究:包括
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③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城中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人口的城市化、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等。②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使用与评价,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城市土地的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③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还包括以商业网点为核心的市场空间,由邻里、社区和社会区构成的社会
空间,以及从人的行为考虑的感应空间的研究。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空间、商业空间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内容涉及商业网点的布局、CBD、消费者行为等。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得城市的影响,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研究领域,如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新的研究领域:城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
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职能划分、土地定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城市系统演化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二者应用的相互结合,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尤其应用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研究。 城市群:
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
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镇密集区:
我国城镇地域或城市统计存在的问题: 假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之我国的三个模式: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农业人口的剩余 第二前提:农产品的剩余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 (2)工业革命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革变,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
农业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增加。 (3)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小而全、大而全”生产) 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的概念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综合服务部门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山西师范大学城市地理学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