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份。
《热血日报》: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新记《大公报》开创了《大公报》在新闻界新的起点。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国闻通讯社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客里空”:
原指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喜欢弄虚作假,伪造新闻的前线特派记者,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批判客里空后,“客里空”成为编造、抄袭、漏报、迟报新闻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事实等不良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评述解放战争时期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
“客里空”原为苏联话剧《前线》中一名擅长编造虚假新闻的战地记者。1944年,《前线》先后在我军许多部队演出,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
1947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为了改革报纸存在的弊病,以适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报上刊载 《前线》 中有关描写“客里空”的章节,呼吁编者、作者严格揭露与检查采访、编写中的“客里空”作风。
同时,公开检查土地改革前期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分析导致报道失实的不良思想作风和原因,在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当中掀起了一场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意义: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发扬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邹韬奋:
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主编《生活》周刊期间主张反对内战,一致对外抵抗侵略,其办报思想被称为“韬奋精神”,以其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及其报刊思想的意义 报刊活动:
1926年,邹韬奋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编辑、出版生涯。他一生中先后创办并主编过“六刊一报”。这六刊一报分别是:《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三日刊》、《全民》、《全民抗战》
意义:确立了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的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自由、追求真理、推进进步的办报理念,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韬奋精神”:
指邹韬奋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的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自由、追求真理、推进进步的精神。
范长江: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历任大公报社记者,新华通讯社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中国记者协会创始人之一,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引路人之一,以其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优秀中青年记者最高奖项。
徐宝璜:著名新闻教育家,
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主张报纸应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应代表国民提出建议和要求,
并认为新闻中的事实正确与否决定舆论的健全与否,报纸在提倡道德, 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发挥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喉舌耳目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
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同时决定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代中共中央机关报。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由河北迁至北平市出版。1949年8月1日,经中共中央研究决定原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由代中共中央机关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论述我们民间报业在解放后消失的原因
①民间报业作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部分,同样在三大改造中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由私营转为国营
②新中国学习苏联经验,加强党对舆论的控制,民间报业的不在受到政府支持,相反,政府采取措施将民间报业纳入党报体系
③解放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自负盈亏的民间报业由于缺乏党报那样的财政支持而大量停刊
④民间报业崇尚新闻专业主义,
不依附任何政党的办报理念同解放后强调媒介党性的媒介管理体制向冲突,难以适应党管舆论的社会环境
⑤解放后党报体系进一步拓展,
同时消息的发布权也由自由发布变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独家发布,党报拥有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民间报业已经失去了同党报竞争的社会经济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事业有哪些特点?造成“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滑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
特点:大力宣传个人崇拜,报刊上影射文章泛滥,为符合政治需要树立各种典型,偏离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报道存在“假、大、空”现象,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写作班子
原因: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全党办报、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在文革中,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被否定,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文革期间被大加践踏,报纸版面充斥的都是语录、口号等组成的拙劣文章
如何避免:应当强化新闻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允许新闻工作者行使独立思考的权利,重新确立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回归新闻本位,减少行政对新闻事业的干预,同时坚持无产阶级的新闻观,加强新闻立法,通过法律保护新闻事业的正常
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事业在新闻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有何体现?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观念上。 从摒弃阶级斗争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不同阶段,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密切相连。没有新闻观念的变革,就没有新闻改革的深入。因此,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论与喉舌论的同时,我们也借鉴西方传播学的观点,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论述中共党报的三次新闻改革的具体历程及其成就
第一次发生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的改版为代表;
成就:确立了党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办报方针,增强报刊对于党性的认识,坚定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通过“反客里空”运动为党报树立了务实文风,为今后党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发生在建国初期的1956年,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改版为代表;
成就:开辟了为全民办报的文风,把受众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党报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使得党报的新闻报道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适合读者需要。
第三次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目前为止仍在进行,以文革结束后党报系统的全面拨乱反正为代表;
成就:使得党报工作者重新回归新闻本位,重新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观,否定了党报是阶级斗争工具的工具论,确立党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办报理念,继续解放思想,推动了党报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改进创新,使得党报得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对报纸媒介的要求。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经过:1942年3月16,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
各地根据整风精神来检查和改造报纸。1942-4-1,《解放日报》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检查了创刊以来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成效:
(1) 版面安排上,把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把国际新闻放到了比较适当的位置
(2)整风宣传方面,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3)社论写作方面,注重社论的质量,量力而行,实事求是(4)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
意义:改革不仅切实加强了报纸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人民群众的联系,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经过: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对于报纸的要求,自1956年春天开始,《人民日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着手进行报纸工作的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
成效:新闻报道面扩大了,言论质量得到提高,传播了文艺性综合副刊,更加注重读者的需求
意义:为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初步经验,为日后进一步的新闻改革事业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笔记 (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